參與投入社會 公共空間展現信仰
2015年09月09日
【記者林稚雯台北報導】「基督、教會與公共神學—從太陽花學運到佔中行動」講座,下午的議程分別由香港中國神學院副院長江丕盛博士專講、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許家馨博士回應,並於最末邀請神學院及牧者代表共八人進行綜合座談。
行公義好憐憫 信仰先於政治
江丕盛以「進入公共空間的信仰─從佔中到後佔領的一個公共神學的實踐」為題,分享佔中運動從構思到施行,其實經過了極長時間的籌畫;自2013年3月記者會發表信念書開始,到2014年9月28日方才正式展開。香港大學法學院戴耀廷教授起草計畫時,原本希望以此做為和政府談判協商的籌碼,但隨著中國全國人大委員會通過了香港政改的框架,再加上2014年6月22日的全民公投展現民意,促使這場運動迅速粉墨登場。
江丕盛說明不論是佔領中環或太陽花學運,都看到了年輕一代對於社會的不信任,在意識到社會制度的荒謬後,決定挺身而出,反應問題的所在。
他認為,佔中運動亦能觀察到基督徒的社會關懷向前邁出一大步,從過去對弱勢經濟、福利的關懷,轉而踏入政治領域。不論是教會媒體「時代論壇」自2013年3月迄今的持續關注,以及佔中三子對於政策和時事的回應,都能發現基督徒的身影和聲音較以往活躍、受到注目。
同時,江丕盛還看到,對於一些基督徒而言,信仰成為加入社會運動的推力,例如有位23歲大學生在報章上勇於以文字表達看法,並表示因聖經中「行公義、好憐憫的教導,以及耶穌始終站在弱勢者一方的典範」,教人能跟隨主的榜樣而行。也因著信仰的教導,這場活動以「愛與和平」做為訴求,長達79天的抗爭運動中,未曾有惡意搗毀與群眾暴力發生。
這讓江丕盛瞭解,信仰在公共領域表現出「政治不能超越信仰」的基本訴求;學者間對於議題的看法可以不同,但相同的信仰卻讓人願意立基於真理前彼此謙卑地聆聽和學習。
餘外,學者的特質也讓他們能把治學時的嚴謹和誠信帶入公共領域,用信仰所培育出的道德勇氣,竭力為眾人中「共善」和「公義」,不將政治視為權力鬥爭的遊戲。
以知識為根基 學習用愛傾聽
帶著上述信仰根基,江丕盛建議信徒可以開始為社會踏出「第二哩路」,化解和縫補社會中不同意見所帶來的仇恨和撕裂,以「登山寶訓」的教導為本,讓神的恩典和慈愛普及在城市之中。
隨後許家馨用腓立比書一章9-11節回應,提到單以愛心來投入公共事務是遠遠不足的,還得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才能讓人明辨是非、誠實無過。
許家馨說明,若是缺乏深厚的知識和深刻理解,很容易會被外在的意見左右了行動,造成議題上更大的傷害。除了學識外,還要培養傾聽和對話的胸懷,不輕易放棄個人看法,卻又能敞開溝通,在對談間釐清某項意見是對於事務的判斷,抑或僅為個人的感受和評價問題,避免因情緒做出無謂對抗。
實際參與 以行動活出信仰
最後,在綜合座談中,長老教會、信義會、浸信會與原住民牧者代表各自分享了社會參與的經驗,包括1130護家大遊行、太陽花運動、保護原住民傳統領域、海內外宣教都是當今台灣教會已然投入的部分。
在這麼多樣的事工中,牧者們不約而同的表示,神學理論不該只是在室內研討而已,要能透過真實的作為和實踐,從各樣的行動中讓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瞭解其真諦。
本於這樣的理念,41位對參與政治抱持熱情的弟兄姊妹們於日前組成了「信心希望聯盟」,預備用更積極的作為,不畏艱難、對更多的議題表達關心。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