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毀再建造 松山教會140年
2015年09月06日
清法戰時遭住民迫害 重建後屹立至今 資深媒體人製作訪談紀錄片回顧歷史
【林宜瑩台北報導】馬偕設立的七星中會松山教會(舊名「錫口」),8月30日舉行設教140週年感恩禮拜,邀請2014年8月簽訂夥伴教會的利澤簡教會聯合禮拜,在松山聖歌隊悠揚的歌聲中,松山教會牧師陳美玲以「使水分開的上帝」為題證道,並施行堅信禮與洗禮。會眾觀看由教會執事、TVBS資深媒體人黃明智、詹怡宜夫婦製作、訪談教會長執的紀錄片,並獻上信徒手抄的聖經本,期望透過歷史回顧,讓松山教會繼續邁向下一個140年。
馬偕1872年9月26日在學生嚴清華陪同下,從艋舺步行至錫口,向當地住民與商旅分發十條誡命的傳單,遭到辱罵與擲石頭,但馬偕不氣餒,分別於1873年7月及1874年1月、9月再訪錫口街頭,分發福音單張及提供醫療服務,漸漸獲得居民信賴與接納。1875年9月2日,進一步在錫口街租借民房做為禮拜堂,即今日的松山教會。
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北台灣居民誤以為居住台灣的洋人聯合法國軍隊攻打台灣,因此悉數搗毀洋人在台設立的教會。1885年4月19日馬偕在日記中記載:「錫口教會也被拆毀,我們站在教堂的地基上唱詩歌,圍觀民眾非常生氣,拿石頭丟我們。」戰後,馬偕向清國駐台灣巡撫劉銘傳提出嚴正抗議,幾經番波折,清國拿出一萬兩作為賠償,馬偕隨即拿這筆賠償重建了錫口、艋舺、大龍峒(大稻埕)、新店等四座教堂。
這幾間重建的教堂都以尖塔造型呈現,故被稱為「尖塔教堂」,尖塔正面雕有火中荊棘的圖案,題有「焚而不燬」標語。錫口教會的尖塔建築,長久以來被視為錫口街的地標,1930年教會改建仍保留尖塔,直到1975年因饒河街拓寬,才不得不拆除重建成今日模樣。
陳美玲以約書亞記3章10∼17節證道時,勸勉松山教會信徒要思想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約但河的光景,正如緬懷馬偕與初代信徒建立教會的辛勞一樣,必須重新開始學習「聖潔」與「讓上帝帶領」的信仰功課,以便成為上帝的見證人,承先啟後,擺上心力,勇傳基督福音。
松山教會設教140週年感恩禮拜中,除牧長主持聖餐禮,也替5位青少年分別施行洗禮或堅信禮。
會眾之後觀看由黃明智、詹怡宜夫婦製作的訪談紀錄片,多位受訪長執在片中談及自己為何選擇在松山教會聚會的緣由,也談到教授主日學時,如何慢慢訓練自己,以致後來能帶領會眾公禱的經過。而松山教會頗負盛名的聖歌隊,在每個主日吟唱的聖詩,也感動許多人願意獻身松山教會。
感恩禮拜的午後,松山教會也舉辦詩歌觀摩,分別由壯年團契、社青敬拜讚美團、利澤簡教會、聖歌隊、松年團契吟唱松山教會會眾喜愛的詩歌。(攝影╱林宜瑩)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