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突破調查:普遍青年具利他精神

對未來悲觀 九成願為社會付出

2013年07月15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突破機構一項調查發現,本港青年人普遍對香港現況及未來感不滿,但參與社會事務的動力有增無減。調查亦發現,普遍青年具利他精神,近七成青年願意為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突破機構陳競存表示,研究顯示利他精神對社會發展的重要,而青年參與社會動力強,相信與通識教育有關;加上近年出現較多社會事件,青年從中體會參與的意義,更覺自己對社會事務有份。

昨晚(七月十一日)於突破中心舉行的「公民捨命」集思會上,突破公佈由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六月、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一千○四名本港十五至廿九歲青年人的調查結果。其中八成青年表示社會氣氛不和諧,逾六成青年認為香港只會變差,可見青年對現況及未來均感不滿。然而,近九成青年願意為社會發展付出,而參與抗爭活動的比率比起○七年同類調查錄得三成升幅。另外,在利他精神與公民參與方面,近八成青年願意為不認識的人爭取他們的權益,而面對利益抉擇,近七成青年願意為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環境不理想孕育利他

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莫慶聯在會上分析,利他精神得以孕育,基於社會環境及氣氛的不理想:「特首梁振英做得差,提供了公民抗命(的出現)」。另一講員、「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教授表示,調查結果令人鼓舞,但仍須思考調查所未能觸及的利他程度問題,就是每個人可為別人及社會付出、犧牲多少。

調查對象為青年人,而青年人一般較中年人有理想及抱負。從港人藉和平佔中運動以爭取政治權利而言,戴耀廷表示,有人向他表達若要推動港人關心,須在宣傳上「講到政治權利是會影響自己」,會直接影響人的經濟利益:「這樣說來是很利己的,即使說是為了自己的下一代,也是利己的。極少數人會以共同的善(common good)去想。爭取政治權利不是為自己權利得到保障,而是為了其他人,在我的接觸,很少人有此想法。」

戴耀廷坦言,相對其他國家爭取民主要付上流血代價,參與和平佔中所付的代價並不高,當然這有賴於香港獨特的情況。「我都在問自己,如果在大陸發生這種事(公民抗命),我可能會很『鵪鶉』。所以我更佩服內地爭取民主的朋友,相比起來,我們是不入流的、『小兒科』而已。」

戴耀廷:佔中代價不高

戴耀廷表示,因參與和平佔中而終至坐牢的機會不會很高,相對來說留有案底的機會會較大,不過從「和平佔中」祕書處義工陳玉峰的案件來看,也可以不留案底的,「只不過是會有風險,所以才令人猶疑(是否參與)。」

台下會眾大部份為青年人。有青年人表達在參與公民社會時,較大的限制往往來自家人。大會最後一位講員、學聯副秘書長何潔泓曾參與聲援碼頭罷工工人,現時在職工盟實習。她表示,父親任職地盤工,在平日交談中,她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時,包括外判制如何剝削工人、工人要爭取行價工資應如何作等,令父親也對她參與種種社會行動有多點明白、了解,從而建立信任。

何潔泓憶述自己的社關心,與不少八十後一樣,來自數年前「反高鐵、保衛菜園村」運動。她以前也只顧「行街、唱K、看台劇」,但因著反高鐵的青年苦行而打動了她,心想何以其他青年人為別人、為社會而付出,自己卻只顧自己。其後,她在瞞著母親的情況下,加入苦行行列,自此就積極參與在公民社會中。入讀香港大學後,她亦因而不時缺課,更被老師指警告──若仍如此,她所修讀的科目將不合格,面臨留級風險。「當時老師問我:『菜園村關你甚麼事?』」恰巧,那時菜園村面臨拆村,何潔泓眼見無權無勢的非原居民受欺負,最終沒有聽老師說話,而她其後亦轉讀嶺大,加入學生會,關注校政及時政。「我為自己選擇沒有後悔,我很開心。」她總結說。

溝通商討利共識

有台下青年表達參與公民行動時往往面對不同的想法,即使對方立場與己迴異,其背後的動機也可以是出自對別人權益的關心。戴耀廷表示,近期接觸不少反對佔中的人士,他也尊重他們的想法,而他堅持縱使彼此有不同的利他觀,可是仍可溝通,彼此商討。因此和平佔中不是只關涉行動,更是關乎在政改上爭取對等的商討空間,「這個商討需要時間,背後隱含著一種利他想法,就是『我願意和你有對等的關係而彼此商討』。」何潔泓也回應說,正因為在政策上欠缺商討空間,學生才會包圍高官座駕、「訓身阻路」等,以表達訴求。

昨晚的集思會由突破機構舉辦,約一百七十人參與。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