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多元宗教會議 聚焦HIV顧人權 (2024年11月26日)
【陳俞含編譯】在亞洲,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陰影依然籠罩著許多生命,尤其對於那些身處社會邊緣的群體,他們不僅要承受疾病的折磨,更要面對歧視與冷漠。為了嘗試走出這個困境,11月14至16日,亞洲教協(CCA)和普世教協(WCC)共同於柬埔寨金邊舉辦了亞洲多元宗教會議(Asia Regional Interfaith Conference),主題為「扭轉亞洲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流行:基於信仰的互動」(Reversing the HIV Epidemic in Asia: Faith-Based Engagements)。80多名亞洲各地專家參與會議,強調信仰團體必須將心理健康照護視為首要考量,並探討宗教團體如何透過包容性、同理心和減少標籤化,為受影響的人提供支持。
醫學專家小組於會議第三天發表數場專題演講。在「打破藩籬並建立橋梁:心理健康觀點」(Breaking Barriers and Building Bridges: 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中,孟加拉HIV專家札赫德‧穆罕默德‧馬蘇德(Zahed Mohammed Masud)博士指出,HIV會讓患者產生認知障礙和情緒挑戰,除了會降低患者求助的意願,也會影響他們身邊的照護者、近親和醫療人員等。他認為,若要創造有意義的改變,就必須培訓出擁有強大溝通能力、諮詢技術和社交政治敏感度的社區輔導員、志工和宗教領袖。
印度米佐拉姆邦(Mizoram)大會醫院主任R‧L‧桑盧納(R. L. Sanghluna)闡述,基督徒的關懷應反映出無條件的愛和憐憫。「我們需要效法基督,不去譴責,而是救贖,提供無條件、不批判的照護。」
菲律賓籍牧師兼醫生奈澤‧A‧索利亞諾(Nezer A. Soriano)也點出,教會可以透過祈禱和公開對話來減少汙名化並促進包容性。
在「解決弱勢:旅遊、人口販運和移民」(Addressing Vulnerabilities: Tourism, Human Trafficking, and Migration)專題討論中,馬來西亞衛生工作者與人權活動家穆德‧納西爾(Mohd Nasir bin Mohd Alizaman)談到了無國籍非主流信仰HIV患者面臨的多重邊緣化。他呼籲通過感染者法案(PLHIV Act),並加強人權與尊嚴的維護。
柬埔寨HIV活動家瑟姆‧索法(Seum Sophal)也提出,由於人權法律知識缺乏、資源受限和社會風氣障礙等因素,導致人們難以獲得安全與健康的生活。若要克服這些挑戰,就需要提倡權利、賦權社區、促進合作與協調,並確保有充足的資金。
在專題「解決弱勢:性別正義和亞洲現實」(Addressing Vulnerabilities: Gender Justice and Asian Realities)中,菲律賓聖奧古斯丁(University of San Agustin)大學教授賈斯丁‧法蘭西斯‧比歐納(Justin Francis Bionat)呼籲宗教團體接受性教育課程的演變。雖然這可能相當具有挑戰性,但可以在遵守法律與道德邊界的前提下進行。代表印度東北部浸信教協(Council of Baptist Churches in North East India)的博士阿蒙‧賈米爾(Among Jamir)則盼望信仰社群提倡正義,並創造可以提供支持、治療和接納的安全空間,藉此促進包容性,以慈悲和理解的態度來回應性別議題。(資料來源:CCA)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