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騷擾防治講座 從權力解析改變體制 (2024年09月29日)
【林婉婷高雄報導】9月28日下午,壽山中會青少年事工部在三民教會舉辦跨區聯合活動,邀請《MeToo在路上》作者郭宇欣傳道師主講「性騷擾防治」;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定義性騷擾、跟蹤騷擾和數位性別暴力,第二部分談到教會如何看待、處理性別暴力。
由於性別暴力是嚴重的創傷,被害人通常難以輕易說出經歷;郭宇欣提醒,不論在場是否為傳道人,若有倖存者願意訴說自己的經歷,希望與會者們能夠有足夠預備,以肯認、支持的態度,提供正確的知識與資源來接住倖存者,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郭宇欣說明,性騷擾的定義是一切不受歡迎的、與性或性別有關,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感覺被冒犯、被侮辱的言行舉止;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影響被害人就學或就業表現。性騷擾有許多樣態,除了肢體,還有言語、視覺、權勢性騷擾、數位性別暴力等。
她強調,性騷擾傷害的是「身體自主權」,是暴力而非單純性慾的問題,發生在權力不對等、性別歧視環境,需要以法律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平等機會。性是一種手段,加害人用以展現權力、滿足控制慾望,也維繫陽剛氣概,滿足尊嚴和宣洩壓力。
而這些行為也牽涉到根深蒂固的性別秩序、文化迷思。例如男性要強大、性主動、性能力強,女性被征服、性被動、貞操觀,「霸凌」成為監管不符合性別表現者的手段;對加害人也可能產生只有男性、陌生人、中下階級、無法控制等偏見,而對被害人有只有女性、穿著不當、行為不檢等檢討聲音。
郭宇欣鼓勵眾人打開權力與性別之眼,看見性騷擾行為背後有哪些推波助瀾的文化、觀念、社會結構等。因為能夠意識到性別暴力是「權力」問題,才會意識到要有建立機制去回應。而面對性別暴力防治,也勢必要重新審視性別文化、人際關係。
郭宇欣也回顧自己投入「#MeToo在教會」相關調查、訪談與研究的過程。據她的蒐集和統計,教會性騷擾以「機會型」居多,發生地點可能為教會辦公室、牧長和會友住宅、退修會宿舍等,當事人關係多為不對等關係,例如牧師、長老對信徒、對青年等。
教會被害人可能面臨的困難包含要克服當下震驚、羞恥等反應,也要走過自我審查,包含考慮要不要說出來、會不會被相信、為加害人和教會著想、為其他在教會的家人著想等;若教會沒有適當機制、同工沒有處理經驗,很可能事件就被掩蓋,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從國際和國內的案例,可以看見近年來許多被揭露的教會性別暴力案件關鍵字為知名牧者、多人、多年;值得省思的是為何基督信仰的環境、體制、文化,能包庇這些加害人不斷犯案?
她點出,不論是順應性別刻板印象的自然化詮釋、檢討受害人的厭女化詮釋、或是直接以愛神愛人、饒恕醫治為出發的屬靈化權勢,最終都是導向保護加害人;而重視性別平等、身體自主、有機制與公權力、讓被害人能夠勇敢求助的權力化解釋,才能真正保護被害人。
問答時間,眾人討論如何透過「113」婦幼保護專線等資源來協助教會處理性別事件,如何在青少年團契中探討性別暴力防治和尊重身體界限等議題。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