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者看疫情間的親子互動 重視感官 給予空間 (2021年06月09日)
【張原境採訪報導】行政院於6月7日宣布全國3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全國各級學校也配合停止到校上課至暑假;家有學齡前兒童的家長無不苦思各種方式,讓小朋友在家不會覺得無聊。台南大專學生中心南藝團契畢契、曾任幼兒美術老師、現任造來造趣藝術工作室(Cháu Lâi Cháu Khì Art Studio)負責人許碧容表示,「教育」從學校回到家長接手多少會感到焦慮,家人待在同一空間難免無法控制情緒而講話大聲些,她認為家長也要適時照顧自己的情緒,「如果你需要一個小時的安靜,如果你原本不讓你的小孩看電視,就讓他看,為了讓你們有10個小時更好的相處時間,需要權宜的緩衝之計。」或是請另一半、其他家庭成員協助陪伴小孩也是一種方法。
許碧容指出,若小孩想要畫畫,就讓他畫,「年紀小的孩子會有塗鴉的需要,就跟練習拿湯匙一樣,而塗鴉不一定限於容易弄髒環境的水彩,其實只要給他一支筆、一張紙,廢紙也可。」小朋友自3歲開始就會覺得自己畫的東西有意義,並為塗鴉命名;此時可以聆聽孩子分享創作想像,內容脫離不了其生活。
許碧容提醒,小朋友一開始只會使用大肌肉群,所以很常畫到紙張外面,漸漸他們學會控制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繪畫內容就會越來越細緻,「塗鴉也是一種精細動作的練習。」除此之外,創作也可以促進邏輯的思考,並培養孩子的受挫力;許碧容說明,當孩子年紀漸長,對於精緻度要求越高,但小肌肉成長跟不上時,就容易遇到挫折,此時身為大人可以詢問想他的構想並協助他找方法,「讓他知道『我會陪你一起做到你想要的樣子』,盡量不要直接撿起來做。」
許碧容指出,對學齡前的兒童與幼兒來說「有趣」是很大的學習動力;他們喜歡用玩耍學習,並透過感官認識世界,包括前庭覺、本體覺及眼、耳、口、鼻、觸覺等七感,如早晨起床時窗簾打開的陽光刺激、播放音樂刺激聽覺、把小孩架在腳上玩「飛高高」遊戲,都會幫助他們腦部神經更加活化。此外,每天也可以想一個感官小主題與小朋友建立實質的互動時間,例如「酸的」或「紅色的」等
許碧容表示,當初會創立藝術教育工作室,並取名造來造「趣」,即是希望在廣大的世界中,不論小孩或成人,都可以自由地探索,並在當中獲得趣味而有繼續探索的動力,「不要當作義務或技術學習。」在觀察孩子繪畫時可以發現他們的狀態,期盼自己成為「撐出空間的人」,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跟他人互動,學習在他想做的事情上持續有方法跟能量,不會因挫折而輕易放棄。許碧容認為,從孩子的身上以及跟家長溝通過程中,可以窺探到這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長大、過去經歷了什麼,甚至可以預期未來在學習上會遇到什麼挫折或困境。
因應疫情,造來造趣工作室也將推出課程包,分別針對1歲半到3歲、以及3歲以上的小朋友,內容將包含1本繪本、錄音及一些材料,兼具美感教育的思考,亦可讓孩子發揮創造力;每個人的成品都不會一樣,家長可以遵循指引卡陪伴孩子完成,預計6月中推出,詳情可關注粉絲專頁。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