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照2.0 教會要以專業回應需要 (2018年10月28日)
國度復興報 記者 劉以琳 台北報導
由浸信會聯會社會服務部主辦的「浸會社區長者雙福事工」觀摩會於10月24日在浸信會慈光堂舉行,約百位牧者、傳道及同工參加。結束前,社服部部長王維真牧師也正式成立「長者事工同工團契」,邀請與會牧者加入群組,彼此更深地連結推動長者事工。
觀摩會中,慈光中心總幹事張月瑛透過影片,介紹長者事工發展歷程,並且如何透過社會資源連結與運用,達到事工與服務分類,與政府合作及非政府合作的方案、分級法規與據點中心。
長期支持與推動長者事工的慈光堂李慎政牧師表示,事工雖有諸多限制,因著社區工作看見清楚的異象,教會從老舊到更新的硬體建築,到人的思維與專業改變和成長,讓服事焦點在人,並在知識上和專業上升級,讓傳福音成為主要方向,結合各項資源,成為專業且能傳愛的人。
當政府致力推動長照2.0,教會長者事工如何結合起來回應社會需要?慈光中心總幹事張月瑛表示,長照10年計畫2.0是要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體系,以居家為中心整合照護模式。「未來,將是1.3個工作人口養一個老人,過去在1980年是15人養一個老人,相較之下,顯示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問題嚴重。」張月瑛說,面對諸多挑戰,高齡化問題絕不只是長照的問題。
「看見需要,教會回應!」她以慈光堂為例說,2009年成立長者活動據點,也看見台北士林區高齡化的處境、教會銀髮族越來越多,從2010年開始慈光中心不斷轉型,至今「愛在翠山」事工成效顯著,不論是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共餐服務、日托、失能長者送餐服務及社區復健等總服務人次達12,256人次。為此,慈光中心也不斷從老房繕修到無障礙改修施工,以貼近親子、家庭及銀髮長者的需要。
張總幹事表示,讓下一代看見高齡化的處境,徵召與培訓志工,以據點服務來看,目前有27位成員,平均年齡為54歲,最高者為78歲,最年輕者為14歲,長者服務更年長的人,青少年服務長者,正向循環也是愛的傳遞者。除了是志工之外,也具備照顧服務員資格、社工員及靈性關懷諮商師,全面付出的專業照護。
2001年轉型到現在仍在改進與成長,教會牧者、同工也持守呼召與異象,以禱告托住長者深化的事工。她表示,單單只為「愛鄰舍」的心,看見長者的需要,尤其是獨居長者、家中獨子外出工作留下年長父母親等,這些個案有透過政府轉介,也有自己來電諮詢的,均成為他們關懷訪視或午間送餐的對象。此外,透過據點的建立與經營,看見鄰舍就在我們身邊,讓愛進入制度與專業,在政府的專業管理下,成為「長照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
如何申請進入服務中心?她指出,民眾可向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接著,會有專業人員到府評估,最後「共同擬定照顧計畫」,核定後會轉介各區服務中心據點,並且會有居家服務、日間照顧、交通接送及家庭喘息服務等。這些會比單單教會去關心個案,來得有機會被轉借與專人照顧,達到正向的循環。
「高齡不是長者的結束,而是仍然可以發揮他們年輕時的潛力,成為家庭、家族的祝福!」多年來服事長者的張總幹事說,當年長者開始被了解與需要時,他們就會知道可以付出在什麼地方,當長者的生命被燃燒的時候,家庭中青壯年的孩子、幼年的孫子都會快樂起來,因著家庭中的次序正確了,長者發揮權柄的祝福與遮蓋,也會讓每個人都成為關係中的經營與受益者。
她說,如同以賽亞書四十六章4節應許「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特別是「懷搋」是要讓年長者被神高舉、被神保抱,而不是被遺棄。她也相信當教會願意踏出去,服事結合專業,回應需要,表達實際對社會、長者的愛,就是為主走出去,傳神的愛。最後,她呼籲眾教會為長者事工代禱,看見社會景況,回應需要,讓福音進到高齡長者心中。
「浸會社區長者雙福事工」觀摩會,約百位牧者、傳道及同工參加。劉以琳攝
圖左為社服部部長王維真牧師。劉以琳攝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