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戰 全球熱烈響應 漸凍人慈善募款新創意 盼幫助社福機構走得更長遠 (2014年09月10日)
【黃以勒專題報導】自7月底開始,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藉由社群網路席捲全球,它是一項募款活動,旨在透過將一桶冰水從頭往下倒,藉由短時間的冰冷,體會漸凍人症(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痛苦,並為此而募款。
冰桶挑戰傳遍全球
這項活動規定參賽者必須將冰塊與水混和在水桶中,將它倒在自己頭上,並將過程拍攝成短片上傳至社群網站,另外可點名3位友人,要求對方24小時內接受挑戰或向慈善團體捐款,也可以兩者都做。冰桶挑戰的起源主要是為了美國ALS協會募款而起,各地也會改變募款對象,但主要集中在當地的ALS相關機構。這次活動在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stes)等人紛紛接受挑戰後,迅速傳遍全球。
活動引起了熱烈迴響,也帶來正反不同的評價及討論。最成功的成果在於各地支持ALS的機構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捐款,光是美國ALS協會在今年8月29日前就募集了超過1億美元,去年一整年也不過2400萬美元;台灣漸凍人協會從8月17至27日間,也獲得超過2400萬台幣的捐款,更是百倍於去年此時。同時冰桶挑戰也喚起許多人對ALS的認識與支持,因此加入成為志工,更有ALS患者因此申請入會。
活動引來許多質疑
但這項挑戰也引來了許多反面意見,包括趕流行、名人宣傳炒作、浪費水資源,甚至在沒有確認身體狀況下,也有健康風險。這些反省擔心活動淪為一窩風,反而失去了原意,更有挑戰者在淋得一身濕後大呼過癮,彷彿將樂趣建立在漸凍人的痛苦上。這些質疑讓活動多了可以探討的面向,也引發了後續更多不一樣的挑戰內容。
除了有ALS患者親自出面挑戰,支持活動以外,有藝人分別以除濕機水、馬桶水完成挑戰,並增加了關心乾淨飲用水、旱災等議題;在巴勒斯坦有記者以瓦礫代替冰水淋頭,強調戰爭的殘酷;也有黑人演員以彈殼代替冰水,反對警察濫權射殺黑人,呼籲重視人權;印度則發展出「米桶挑戰」,送米給窮苦人家,正視全球飢餓問題;直到現在,還有各種新的、有創意並深具意義的挑戰不斷冒出來。
不論是熱情響應或是冷靜反省,都是一種態度,讓冰桶挑戰在這次浪潮中不致成為遊戲一場,而是真的能夠為罕見疾病帶來一股希望。人們不能因為「ALS終究得到好處了」,而對輕浮不尊重人的態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應站在道德的高點,只出一張嘴便批評活動全無意義。
長期關心更勝鉅款
這場冰桶挑戰也淋向社福機構,台灣的社福機構普遍沒有行銷能力、資源,只能訴諸悲情,經年為預算捉襟見肘。而這股蔓延全球的力量,讓人看見一場成功、歡樂的行銷可以帶來鉅額捐款,並有很強烈的影響力,讓許許多多的人能了解相關議題與需要。只是當機構因為一次行銷而突然獲得大筆捐款,究竟是滿足社福的需要,還是消解捐款人的罪惡感?
有評論認為,當機構突然間獲得鉅額捐款,除了要面對捐款人的監督,本身也可能沒有足夠的經驗處理這筆金錢,在沒有足夠的人力、事工可妥善運用預算下,捐款恐怕只能存起來,而這可能背上執行不力、罔顧捐款人愛心的臭名,太多捐款反而成為社福機構新的挑戰。因此應該呼籲所有的捐款人,不要只是捐一筆錢,完成挑戰。更希望能夠長期持續小額捐款,幫助這些機構走得更穩、更久。
不論是否認同,冰桶挑戰仍是一次有創意的募款活動,最終期待罕見疾病能夠被更多人所認識,並齊來關心患者的需要,這些人都是我們的鄰舍,只是比較不常露面而已,願能用主賜給我們的愛,成為他們的幫助。
![](http://v.taiwanbible.com/upload/news/resize595-20140910-1410313085347.jpg)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