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6月29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講題一:全球化:機會、困局與出路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 「上帝與全球化」研討會
(2010年11月2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孫震╱胡業民摘要整理

 「人類闖了大禍,會走頭無路嗎?」全球化帶來了雙重危機,究竟會是資源耗竭、氣候暖化何者熟先危害致命,像大洪水令人類毀滅乎?全球化的機會又是如何?

 前言:全球化造成商品價格上漲不易,各國央行大膽執行貨幣寬鬆政策,造成資產價格飆漲透視全球化揭開商品、資本、勞動之自由流動,這個情形,改變了經濟變動的型態:過去80年代害怕通貨膨脹問題,現在由於全球化,商品可自由自第三世界和別國輸入,致一般使商品價格似乎相對穩定,使國家的物價指數較少有上漲壓力,在以商品物價計算和感受上,薪資雖沒有什麼增加,但是感覺實質所得沒有減少惡化。

 全球化令一段商品物價上漲趨緩,認為八○年代通貨膨脹不會重演(註1),大膽發行美金(印鈔票)貨幣,執行寬鬆貨幣政策,利率下降,造成資產價格猛升,投資人進行資產(並金融資產、甚至衍生性資產)的大量投資,成為不可忽略的問題,導致後來泡沫破滅,遺害甚大。美國前聯邦銀行總裁葛林斯潘在金融海嘯之後,承認自己沒有regulate(規範) 好金融業的錯誤。但是他還有一半的錯誤沒有認錯,就是為過量發行美國貨幣(寬鬆政策)認罪。(註:即肆意降低利息的政策,造成房地產、金融資產價格膨脹)
 然而實質所得(所得增加率扣除物價上漲率),係指就一般消費財物價來說,但是資產價格上漲的影響沒有被(統計機構)計算。所以相對資產價格的實質所實際上是惡化了(人們產生相對剝奪感)
 既然全球商品自由化造成通膨的顧慮消除,因此有國家放任貨幣增加,利率下跌,資產價格膨脹。(有些非屬自身真實資產,而是結構性等金融衍生資產),最後必然泡沫不斷吹大,有一天會破滅,(好像電視中在不斷灌滿水的氣球下唱歌的戶外歌唱遊戲一般),破滅時會帶來全球的災害。人們都知道氣球一天會破滅,反而希望在氣球破滅之前僥倖撈他一下。
 現在全球貨幣量大幅增加,追溯起來這是非常最重要的變化,而似乎世界各國未有充分注意這個問題。
 依現況來看,貨幣增加的問題,致使以下兩者統計都失真:1).真實工資 定義是扣除物價上漲率的實質工資概念,但它僅考慮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否上漲,沒有考慮到資產價格(上漲)指數問題。2).真實利率 定義是扣除物價上漲後的實質利息年報酬。同樣,存款回報同樣僅考慮消費者物價漲幅,沒有估算資產價格漲幅削弱真實利率。目前有資產價格型式(猛升)的通貨膨脹現象。
 大家要知道每發行一美元,就代表外國持有人可以要求美國償付商品、勞務的責任義務。發行貨幣是要負責任的。
 全球化使得商品價格下降,同理可以延伸到,並解釋經濟成長為何所得不漲的現象。更應該說是薪資所得不漲。目前大學畢業生初始工資甚至下跌。全球化使一般工資上漲不易,但是具有稀少性特色的工資會上漲,目前外包工作,代替有完整福利的正職十分普遍。包括所看到舉舞台劇中大部分演員為例,他們大多是沒有固定薪水工作保障的。
 為進一步順解釋,以國內最低工資法來看這個觀念:最低工資法的實施,使得企業不得降薪,在全球化下祗好選擇整廠外移,如此最低工資法反而斷送了低收入者寧願降低工資以求取就業之工作機會。因此會導致社會被工作遺棄的群體,更加擴大。

全球追求成長的代價
 就追求成長的早期英國工革命之初,僅有英國大量燒燃煤,對經濟資源需求的物價衝擊或者全球暖化均未造成問題。而今全球化各國都在追逐商品經濟成長,無論物價膨脹或者化石燃料大量使用,還有先進國家就業競爭的問題才湧現。有人殘忍地稱,要感謝毛澤東,因為曾在過去封閉了中國卅年,大家才在逐利中改善經濟生活。而當前中國和印度25 億人口中的60%,可以參與經濟大量開發資源價格上升及勞動力的國際競爭,還有大量經濟成長帶來的暖化問題。
 但是現在資源耗竭,卻是大家都要去使用、爭取(中國外匯增加 到世界各處去探源)。人類還是有些改進空間,如1970年羅馬俱樂部之後發表「成長的極限」40年以來,資源逐漸短少,但人類在能源使用效率上仍然偏低。究竟資源耗竭、還是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未來限制?所謂資源耗竭,它會以資源物價上漲到人們買不起的方式出現的形式來呈現。
 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 2007 CO2達到387ppm未來亞馬遜河熱帶雨林消失僅留餘根接近枯死現象、山脈冰雪融化 海洋暖化釋放CO2 海平面上升50cm,再有若是溫度上升5度C,50%生物瀕臨滅絕。2100年全球暖化和最後結局,或者還是有幾種不同的看法。
 按照悲觀一面的看法推估,全球暖化、資源耗竭,看起來現在用經濟(價格)的方法、政治法律的方法、工程科技的方法似乎無濟於事。政客說說容易,經濟代價太高,各國難以支付、做到。

全球化降低赤貧人口降低,有顯著效果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全球1980年赤貧人口占總人口52%,到1990年降為42%(註2) ,2005年降為25%(14億人口)。其中又以東亞、太平洋地區最為顯著,從1980年78% 降為 2005年的17%,因為東亞新興地區最開放地進入全球化,享受全球化的好處最多。
 以國家來看,中國赤貧人口比率下降最快,從1981年的84%降低到2005年的16%,減少了六億兩千萬人。南亞孟加拉赤貧人口從1980年的59%,降為 2005年的40%。預計2015較1990赤貧人口更要減少一半。

結論:契機、矛盾和人類尊嚴
 全球化雖帶來許多好處與契機,經濟生活得到擴張和增長,又如所言元智的小胖林立群,不被本地地域所限制,開拓全球的機會,但是全球化使得人類陷入「必須持續追求繼續增長和環境惡化的矛盾」兩難中,認為沒有增長,一切生活和就業的品質都會下降,繼續追求成長,又造成環境益形惡化。
 早期的經濟學家都是哲學家,現在的經濟學者都變成工程師。人類容易不甘願溫飽而已,要注意精神層面的尊嚴和價值,倘若追逐世俗(塵世)享受?難有幸福可言,而人生何為幸福,常與享受多少沒有關係,與金錢多少沒有關係。
 面對全球化問題不可喪失了志氣,因為縱使人類可難以改變大環境,但是在於真正幸福的認知,提升精神生活。人類的出路,是要注意精神層面的尊嚴和價值,人生何為幸福,常與享受多少沒有關係,與金錢多少沒有關係。以信仰的諸多價值支撐,過著尊嚴和簡樸的生活。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次文化的體系,包括在中國文化中尋得修身之道,及在基督教文化中找到美德和力量,以支持過著尊嚴和簡樸生活的美德來支持所堅持的更高信念達到人們的美好願景。

註1:八○年代當時世界之商品價格上漲現象凌厲。銀行年利息亦高在6%以上,在唯恐通膨惡化生活品質下,致有例如孫運濬院長時代擬定出以18%的利息照顧退休公務員生活的措施。
註2:根據世銀的「赤貧」(Extremely Poor)的定義,係每日所得在1985年在1美元以下,(1993調整為 1.08美元,2007調整為1.25美元);貧窮 ( Poor)定義在每日所得在 2美元以下。(2010.11.24 國度復興報發佈)

歡迎索閱 自由奉獻 主後二○○二年五月十九日創刊
發行人:楊寧亞 社長:劉群茂 社址:10662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4號10樓
電話:02-23689918、02-23673003 傳真:02-23675443 E-mail:krt-krt@umail.hinet.net
網址:www.kingdomrevival.com.tw
奉獻支票抬頭及劃撥戶名:財團法人國度復興傳播基金會 郵政劃撥帳號:19738631
©2008國度復興報 Powered by 哈利路亞網路團隊
最佳瀏覽模式:解析度1024*768或以上;瀏覽器建議使用 IE7.0 或 Firefox 2.0以上版本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專業人員信望愛社 社員 胡業民


前言:基督教聖經中最早的全球化命令:
 人類領受全球化的命令,一是創世紀1:28「(神)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治理大地的使命),後來耶穌給予的全球化命令,說道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福音的使命)(太28:19-20)聖經但以理書12:4以「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終結。

經濟全球化趨勢與現實
 1873年美國格蘭總統認為,人們若不懂「蒸汽機、鐵路和電報」就自外於全球化了。
 1950年代噴射機拉近了全球地理上往來以小時計算的距離,2000年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則是更將人與人關係,拉到以秒數計算的距離。印度有全世界有1/3的軟體工程師,正透過國際衛星通訊系統和Internet,接受到英語世界美歐企業的軟體設計和售後服務工作。落後國家鄉村農作運送到鄰近城市時,它們貨品的價格,直接釘住電腦中芝加哥大宗農作的價格進行交易。但以理書所稱人類往來奔跑、知識增長,在進入廿一世紀時,讓人目睹了他的預見。
 人類經過漫長的世紀,了解到案各國間的無障礙交易,促成財富發展的法則和和諧社會的原理,在1986年史密斯後的兩百年,三種生產要素,在繼一、.商品勞務,二、資金的自由化以後,甚至第三項最敏感的勞動力移動的障礙,均被全球化的進展而改變。祗是這一波全球化的速度來得又快又猛,開發中國家和先進國家各個部門是否承擔這種衝擊,成為問題。
 掌握資訊技術的原來落後國家和地區,正以超過想像的時間,將他們的經濟和先進國家「拉平」。兩極化的議題尚未獲得舒解,但是先進和落後國家,卻都對一步登往全球化大餅的理念和速度,產生了應變的質疑和恐懼。

全球化的正義-普世價值的配套和重尋
 人與人間彼此相愛,無(私)障礙的交換和結合,原本就是 父神的旨意,其中人們透過專業化分工所創造的福祉,極為宏大。經由史密斯等的論證和探討,人類用了兩百年的時間,體認到全球自由而公平交易的福祉,勿寧是人類的福氣所在。1986年中國、俄羅斯、台灣均力求加入WTO,可見在促進經濟和國民財富的共同認知上,殆無疑異。
 但是全球化必需根植於普遍的價值,可以從WTO所揭櫫的1. 國民(公司平等)待遇原則 2.最惠國(所有簽約國彼此)待遇原則 3. (各國政府)透明化與可預測性 4. 貿易自由化 等幾大原則上,來顯示出來。追求富有競爭力、效率、創新能力、不仰賴關稅保護措施保護落後產業等,均是加入全球化競賽的必然。藉由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搭配,而其中創意的自由競爭、效率的社會,不正是基督教重要的價值乎?
 我們必須指出,以上每一件貿易障礙的消除,新的全球化經濟行動,都是對原來體系、各國交易遊戲的改變;理論上,是對原來壟斷資本主義勢力、既得利益地盤的更迭和鏟除。經濟這塊餅因全球市場自由交易致使生產力會擴大,不參與全球自由競爭,除了國家被邊緣化、遭受淘汰危機以外,更會排除有效率商品的競爭,是對一國國民經濟福祉的斲傷。
 全球化帶來可觀經濟的成長和福祉,並不會減免人類反省的責任。在短時間內產生經濟生活巨大改善的同時,對全球物資大量的需求,中國大陸從糧食輸出國,變成糧食(包括可生產動物性蛋白質的殼類、玉米、魚粉等飼料需求)進口國,富裕生活的模式,造成環境的破壞,輒促成超額的二氧化碳排放,衝擊生態世界,更容易產生全球「糧食危機」,乃至通貨膨脹的壓力。
 但是經濟的進程與環境的和諧都是人類基本生存的必要看來,祗要不短視,二者可以並存,切勿低估(上帝賦予)人類反省的能力。除了創新、效率之外,人類經由呼喚和覺醒,仍然還有追求環境美善、長續平衡發展和環境的責任與能力。我們列舉經濟全球化的正義如下:
 經濟全球化的正義有:
  符合福祉最大的法則,但是重新洗牌-小蝦米得以對抗大鯨魚
  公平、透明化、鏟除壟斷、打破政商勾結既得利益
  第三世界少受限制得以進入先進市場
  商品、資金無國界,勞力-人員移動無國界
  自由流逋減少壟斷,減少物價上漲(通膨)壓力
  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互聯網打破國家界限及商業界限
  通訊全球化促使異國接單、超越國界限制、不(少)出國門亦可作生意
  學習情境改變
  強者行銷遍佈全球-培養一批全球化(超越國界)精英
  多元文化的出現

 此外,全球化下的不義與危機則有:
  國際金融敗壞、國際資本不當地與政治勾結乘虛而入、未有公平經濟,反先受其害、假全球之名行控制之實
  假全球化之名政商勾結
  人口移動,迫使異國尋找工作-倍受剝奪的感覺
  同質性提高 本土性消失 到處都是麥當勞化、星巴克化、Wal-Mart化,地區特色褪色。本土意識受到挑戰
  過速的經濟發展,地球環境難以負荷
  弱勢的照拂

經濟全球下危機的消除
 全球化下突顯普世的價值,其中符合基督教公平、正義和憐憫的主張,應予高舉和貫徹。但是人性的軟弱面,卻常是假借全球化其名,暗中行保護產業以遂貪婪壟斷之實,反全球化在保護弱勢群體的顧慮之下,亦要避免喪失轉型機會以致為全民謀求更大福祉的契機。
 以台灣為例,前此曾因全球化的怠慢,延宕了爭取更大福祉的實現,經濟原地踏步,及至目前加速全球及兩岸貿易正常化下,勞工接受就業轉型之壓力,難免空前嚴重。如何不讓全球化過程中,出現「新弱勢」,進而在全球大環境中,找出吾人的定位,化危機為轉機,成為我們最大的課題。要知道,愈接受全球化挑戰的經濟,將成為愈掌握未來機會、提升公平和國民福祉的國家。秉持基督教正義和憐憫同時向前邁進,爭取國際經濟福祉、在創新中保有地區特色、以激勵手段濟助弱勢,無寧是教會對於邁向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態度。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
 聯合國策劃八項千禧年發展目標,作為評量人類社會整體進步的明確的指標。 包括有:
 目標 1 根絕極端飢餓、貧窮狀況。將每日所得少於US$1以下以及營養不良者之人口數削減一半。
 目標 2 實現全球人類的初級教育,確保所有兒童都能完成小學教育。
 目標 3 促進兩性平權、提昇婦女能力。在中、小學教育上,消弭性別不平等
 目標 4 降低兒童死亡,將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降低原有的三分之二。
 目標 5 改善婦女的健康,將婦女生育死亡率,降低原有的三分之二。
 目標 6 對抗人體免疫缺損/艾滋病,瘧疾以及其他疾病,終止並改變疾病現況。
 目標 7 保障環境的永續性,將缺乏安全飲用水和衛生條件的人口數减半。
 目標 8 促成全球一體的伙伴關係,共謀發展。 改革與最貧窮國的援助和公平貿易待遇。
(本表取材自 「全球化、靈性與公義」 本書正由禧年基金會翻譯中)

上帝與全球化的會後省思:聆聽孫震和鄭仰恩演講後續的議題 業民

 2010.11.20研討會使經濟學家和神學家一起對話,本身已經十分難得。講員們已將架構舖陳起來,足可使得未來讓所有參與全球化的基督徒學界、企業界和神學及牧養工作者,在此一基礎上繼續對話,對於此次的研討,謹提供以下八,作為省思議題,希望未來能研究,並予以回應:
 一、全球化雖有困局,但已經沒有規避的可能,在不容我們不勇往邁進之時,神學給予我們什麼幫助?聖經有什麼亮光?如何具體應用在信仰生活上?
 二、除了環境面的消極思想以外,經濟全球化╱自由化還有沒有更光明的論點,可以是反應基督教的倫理觀?各行各業各人都來(全盤)盤點一番如何?
 三、全球化使弱勢受傷,如何面對,處理原則為何?如何在尊重市場法則併同激勵因素下來進行嗎?基督教會有沒有可行的作法? 
 四、基督徒以「公義」「憐憫」「創新」「服事」的諸般美德,來看待全球化並提出對全球化的建議作法。
 五、鄭仰恩文章舖陳了全球化的思慮架構,惟可否引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紀斯登的結論上,具體研究從下而上的全球化途徑Globalization from below,這似乎比較合乎基督教觀點嗎?舉例分享並討論。還有紀登斯論點中的其他觀點可以討論嗎?
 六、許多優秀的神學思考者,反應第三世界神學對全球化的觀點(剝削觀點和馬克斯分析方法),但他們的結論若將「市場」和「金錢」都誤解了,十分可惜。可否探索回到聖經傳統去找尋答案?這便有待在鄭文的基礎上繼續研究了。
 七、如何建立一個在市場和合乎經濟法則的認知下,重新看待彰顯基督大使命的可行性?神學家和經濟、企業家可否有一平台,彼此分享認知,並以聖經原則進行榮神益人的全球化呢?有無見證?又,具體建議為何?
 八、建議將文獻整理後,未來結合企業、學界、神學界持續討論。(2010.11.24 國度復興報發佈)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全球化下的義與不義 (台灣國度復興報)
澎湖科技大學 福音真理講座 (台灣國度復興報)
影音使團兩位美國前伙伴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S. Sander:猶太人回歸以色列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前卑詩省督林思齊安息主懷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