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加入會員
│
會員登入
│
點數說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
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2月25日 星期二
聖經
知識
辭典
詩歌
新聞
網站
好友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聖經閱讀
NIV
靈修
日記
每日閱讀
計算機
本日金句
聖經學苑
資訊
今晚禱告
智慧搜尋
主題聖經
聖經彙編
新聞
教會
活動
詩歌
好站50
工具
英文
讀書會
貼圖
影片
小遊戲
社群
儀錶板
部落格
朋友
交友
塗鴉牆
不能少!
知識
聖經檢定
知識庫
主題辭典
人名
地名
分享
找講道?
禱告廣場
為教會
為孩子
感恩牆
文章
見證
遊戲
聖經書櫃
經頭腦
經攻戰場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在不同儀禮中尋異同及尊重
「死裡尋生」殯儀座談會
(2010年06月29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中國神學研究院及拉撒路會於六月廿五日,在中國神學研究院合辦「死裡尋生.殯儀篇」座談會,探討不同宗教殯葬儀式的意義,約360人參與,禮堂座無虛席,大會另開放兩個課室轉播座談會。
座談會的講員包括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名譽研究員周惠賢博士、聖公會諸聖堂助理聖品池嘉邦牧師及中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系主任王夫子教授,分別探討道教、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殯葬儀式的意義。
傳媒影響.港人視死亡為商品
周惠賢博士首先解說香港人對死亡的看法。她批評香港的傳媒常大特寫死亡面目,將死亡變為一種商品,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而香港人思考死亡現象的轉捩點是2003年SARS。死亡不再是消費文化下的獵奇對象,而是真實地出現在身邊的威脅,香港人開始思考死亡與生命。
周惠賢博士也提到在香港推行生命教育的困難:
第一,社會氣氛太反智而少深入反省,尤其傳媒令到新聞主人翁似是劇情主角多於被關懷的對象;
第二,社會大眾喜愛娛樂課題更甚於人生價值課題,例如劇集中有原則、忠厚的人都沒有好下場,這樣的劇情對觀眾更具可觀性與娛樂性;
第三,社會著重追求滿足基本生活而忽略個人的心靈提升,即使學校的課程都以入大學、找好工作為目標。
她指生命教育的推行,應鼓勵對象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如尊重他人和自我實現。
道教儀式:拯救死者
其後,周惠賢博士探討道教的殯葬儀式之意義,指出道教儀式的特色是重視家族,以家族為單位,一同進行儀式,也希望煉度死者,助他早日成仙,脫離冥界之苦。道教儀式以身體語言作為象徵符號,如破地獄、誦經等儀式皆有象徵意義。總的來說,道教殯葬儀式所關心的,是拯救死者不用在地獄中受苦,也釋去死者對塵世的留戀或怨憤;同時也提醒在世的人要安身立命,找尋人生目的。
基督教儀式:宣講上帝是愛
池嘉邦牧師表示各基督教宗派的的殯葬儀式也不盡相同,他今次主要以聖公會為例,探討基督教儀式的意義。他指基督教的禮儀是用外在去表達內在,是一種生命的流露,例如嬰兒洗禮、按手禮、婚禮、安息禮拜等不同階段的禮儀,就是一個信仰人生的見證。他又明確指出,安息禮拜是為在生者而設,意義除了讓在生者懷緬死者,也是為了牧養、關顧在世的人,向他們傳講「上帝就是愛」的信息,讓死者家人知道這愛不只給基督徒,也給未認識上帝的人,所以可安心將死者交到上帝的懷中。他更指出信主的人在死後都在基督裡活著,例如耶和華向摩西顯現時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其中「我是」為現在式。並且,這些延續的生命是有團契的,就正如使徒信經的一句:我信聖徒相通,所以信徒死後都必會再見。
中國傳統傳式:忠孝兩全
王夫子教授則講解中國傳統殯葬儀式之意義。他指中國傳統殯葬儀式以儒家為基本內核,滲以道教、佛教的內容。儀式的對象是鬼魂與神靈,與鬼魂打交道的儀式有葬禮、葬後禮儀等,屬「凶禮」;與神靈打交道的則有清明祭祖、祭黃帝等,屬「吉禮」。儒家文化有兩個核心概念,第一為「親親」,愛自己的家人,發展出「孝道」;第二為「尊尊」,尊崇尊長,就是尊君和尊祖,發展出「忠道」。儒家著重忠孝兩全,藉「禮」的外在形式將「親親」和「尊尊」固定下來,形成了以忠孝為精髓的殯葬文化。
三種禮儀:尊重不同表達
之後三位講者對不同殯葬禮儀之異同作出探討。周惠賢博士提到基督教與中國傳統不同,前者不會為死人擔心,只會默默紀念他們;但後者會對死人有很多擔憂,怕他們不夠飽、不夠暖等。
池嘉邦牧師認為三種宗教儀式同樣以人為本,著重與家族、祖先的聯繫,而殯葬不同的表達方式,是基於三者有著不同的文化思想,未必有衝突。
主持人陸亮博士為講者作總結,指各宗教由於不同的文化,對死後生命的理解也不同,造就不同的殯葬儀式,但儀式的意義都是重視與死人的關係,對生人的安慰。他鼓勵會眾尊重不同宗教的殯葬儀式,帶出儀式中的本質意義。
台下答問:儀式意義需解釋
台下有人問到,道家儀式是想提醒在生者要安身立命,但今天不見得有多少人藉著儀式而有所反思,這意義是否已經消失了?周惠賢博士的回應指,任何儀式也需講解才能叫人明白箇中意義,尤其道教是儀式宗教,著重象徵符號,很難讓人直接明白。故此,道教在近十年做了不少有關的教育工作,讓更多人理解道家殯葬儀式的意義。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思考土地、政制、貧窮的關係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蘇權良:港商開廠為何?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街頭佈道 向陸客傳福音
(基督教論壇報)
泡茶談福音 內地會宣教士公園內講聖經
(基督教論壇報)
教廷抗議比利時搜索教會
(中時電子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網站服務由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 提供
Serve by Chinese Christian Network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切換成行動版
│
索取酷卡
│
網站說明
│
內容檢舉
│
連結本站
│
聖經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