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採訪報導】台北中會北投教會將於10月13日展開古蹟禮拜堂修復工程,並於9月21日下午舉行「台北市直轄市定古蹟長老教會北投教堂修復及再利用工程」開工禮拜。牧師楊善雄以「兩根柱子」為題講道,引用聖經記載聖殿左右邊的柱子「波阿斯」與「雅斤」,提醒信徒唯有先潔淨自己,才能進入神親自建立的聖殿。
楊善雄解釋,「雅斤」的意思是「神必建立」,當人進入教會,就是要被神建立。人進入聖殿要學習在安靜裡與神同在,內心的靈要與神的靈合而為一,這樣才能真正對焦在神,人才得以被堅立。他指出,聖殿柱上刻有百合花,象徵聖潔,人要願意聖潔來到主面前。而「波阿斯」的意思是在「祂裡面有能力」,就是力量從神而來,透過人在聖殿祈禱與讚美,建立一群大能的勇士,這是教堂最大用途。
北投教會古蹟禮拜堂由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William Gauld)所設計,外觀近似英國鄉村小教堂,但採用台式屋瓦,斜頂式的禮拜堂內部約20餘坪,外觀以紅磚為主、紅白相間,正面為拱形與三角形,外牆側面各有四根扶壁,正面有兩根扶壁,採用木框方格玻璃、上下開關的早期老式窗戶,內部為木製結構。
該禮拜堂所在土地占地約180坪,由地方仕紳陳近於1912年捐贈。二戰時曾被日本政府徵用為倉庫,日本撤退前又成為台灣神學院教師宿舍。1998年通過古蹟審查列為市定古蹟,2008年與北投保德宮、番仔厝、番仔溝共同以「凱達格蘭北投社」名義登錄為台北市文化景觀資產。
2021年因建築物的安全性考量,教會暫遷他處聚會。今年1月15日北投教會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簽約,3月30日與建築師簽約,8月4日舉辦施工說明會,9月5日由長老與執事整理周邊環境,9月21日舉行開工禮拜,期望能在2026年10月能完成整建,趕上該教會設教15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