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恆高雄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24年3月發布的調查結果,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即每100位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與壽山中會教社部,於9月7日在舊城教會舉行「失智照護 曹爸有方」醫療講座,邀請長年投入失智症防治與高齡照護推廣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主講。
曹汶龍開宗明義強調:「失智不是問題,共存是關鍵。」失智症是腦細胞逐漸受損的結果,通常來自蛋白質代謝異常;對許多長者而言,「失智」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必恐懼。有親友、專業團隊的關懷,再搭配完善的照護配套,患者依然可以快樂、可愛,如同小孩子一樣;而照顧者的任務,是「理解」患者的需求,創造友善、安全的生活環境,讓每一位失智者都能被尊重、被愛。
「可以從哪些現象來判斷發病的傾向?」曹汶龍舉例,離開家門短短幾個路口迷失方向、瓦斯或水龍頭忘記關、冰箱食物重複購買、重複問相同問題等,都是常見的徵兆。他也提供檢測問句,例如:「今天中午吃過飯了嗎?吃了什麼東西?」他解釋,手機忘了放在哪裡、鑰匙沒帶出門,許多時候只是沒有用心留意,然而有些事情是怎麼樣也不可能會忘記的,這即是失智症的判準方法。
曹汶龍接著介紹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著名的一條龍式整合服務。一般來說,失智診斷到後續資源支持,期間需要通過許多關卡,包含安排腦部斷層掃描、智力測驗、血液檢查、障礙手冊申請等等,而來往各部門耗時耗力,漫長的診斷過程也使長者與照顧者深感疲憊。而一條龍式服務即是整合各單位、統整檢測資料,從社區篩檢、醫院確診、藥物治療,到申辦障礙手冊及後續照護,都有完整協助;病人也可在後續依需求轉介至記憶保養班或社區資源,讓家庭在診斷到照顧的過程中,都能獲得連續而全面的支持。
談到如何照顧失智者及與其互動,例如洗澡時挑三揀四、一再拖延的狀況,曹汶龍解釋,失智患者抗拒洗澡是很常見的病症,患者衛生觀念認知漸漸退縮、焦慮接觸到水、認為沒有必要或不在意。而可以的應對方式,例如濕毛巾擦一擦、一天分三次洗不同部分、運用有趣的方法來哄他、帶領他;個案曾使用「我們一起來幫洋娃娃洗澡」的理由,藉此完成失智者的梳洗。
針對患者有幻聽、幻覺,時常打人、咬人的情形,曹醫師提醒,腦細胞血糖低時常是觸發病症的原因,可適時給予小點心補充能量,可有效緩解症狀,讓患者情緒更穩定。此外,他也分享自己與失智母親的互動經驗,他會運用音樂、熟悉的民謠為媒介,用聲音去觸發記憶,幫助長輩「拾起記憶」。曹汶龍強調,失智者照護即是「靈活使用各種方式,想辦法引導,不帶入負面情緒」。
當提及現階段是否有藥物能夠根治或延緩失智症,曹汶龍說明,現有藥物為阿茲海默症患者適用,其原理是透過藥物,來清除腦內製造出累積在身體的不正常蛋白質廢品;然而這樣的藥物除了需長時間的持續治療,且費用極其昂貴,效果也有限,甚至帶來副作用。另也有能夠促進神經傳導快速的藥品,但僅適用在病症初期。曹汶龍強調,藥物並非萬靈丹,也並非每人都適用。
最後他勉勵現場與會者,用失智者的角度來陪伴,亦即「他講什麼都是對的」,照顧者比較健康的心態是從探索角度,思考失智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在理解後,就能找到配合與應對方法,讓長者生活輕鬆,給予安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