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淨零排放不只是關乎於國家政策制定、企業轉型因應與環保組織監督,更與基層勞工和社區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台灣勞動者協會主辦、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協辦的「公正轉型在高雄:淨零排放對勞工與社區的影響」研習會,於7月15日下午在勞博館舉行。
在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于居正開場致詞後,講座正式開始。首場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主講「從2050淨零碳排看環境與人權-高雄觀點」,接著請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談「淨零排放與公正轉型:從中油五輕關廠與大社工業區降編的比較談起」,最後是台灣勞動者協會理事長鄭中睿分享「利害關係人對話與公正轉型:策展作為方法」。
王敏玲以照片和數據談到極端氣候對台灣環境與民生的影響,指出「淨零排放」已是不可逆的世界趨勢,關係到人類存亡與世代正義。高雄市有大量石化廠、鋼鐵廠、煉油廠與電子零件製造廠,其空氣汙染不僅影響到位於下風處的屏東,甚至也會隨風向影響到台南。王敏玲引用數據指出,全國約20%~25%的溫室氣體自高雄排放,這也顯示高雄的淨零轉型對於台灣有指標性意義。
要達到淨零排放,勢必需要「產業轉型」。但轉型過程中,各方關係人可能會產生需求與立場衝突。以「大社工業區降編」為例。因為當年排放汙染,危害在地居民健康、引發激烈抗議,政府於1993年承諾大社工業區與中油五輕一起在2015年遷廠;1998年核准大社工業區在2018年降編為乙等工業區。2019年,高雄市政府作成降編決議並提報內政部核定;2022年,環保團體針對內政部拖延、遲遲未能履行承諾一事提出訴願。
聯合國已通過生活在乾淨、健康、永續的環境是「人權」,而《奧爾胡斯公約》也強調環境權是人權,應保障公民在環境議題裡享有資訊透明、參與和司法救濟的權利。王敏玲點出,「公正轉型」伴隨淨零排放在近年來為社會所關注,而要達到公正轉型,勞工、資方與政府的三方對話很重要。
針對高雄市政府在2019年審議通過大社工業區降編,同年多個石化業工會與降編自救會發起抗議遊行。有人會質疑:工會難道不在乎環境汙染和身體健康嗎?葉品言直言,事實上為難在於工會仍要關心與勞工切身相關的「勞動條件」;在淨零轉型的趨勢下,勞工可能面對調職、解僱、減薪與刪除獎金等問題。
例如位於花蓮縣的燃煤發電廠,要將居住於花蓮縣的員工調到位於新北市的風力發電廠,員工有可能拒絕嗎?依照現行《勞動基準法》,若企業有依循法令提供協助,員工很難拒絕。這時後就需要工會介入,幫助員工與企業協談。中油五輕關廠就經歷過屆退勞工辦理優退、年輕勞工轉調其他單位等過程。
鄭中睿則說明,前年、去年,台灣勞動者協會承辦國家發展委員會計畫並舉辦公正轉型議題研討會。分析當中的參與者,會發現主要聚焦在公部門、大企業的正式勞工、組織化勞工;但轉型事實上對私部門、中小企業和非典型勞工造成更強烈影響。
鄭中睿認為,大社工業區降編的困境與衝突,主要責任還是在於企業和政府。在做出承諾直至兌現期限的過程中,約有20多年的轉型時間,但企業、政府沒有正視與輔導;待問題迫在眉睫,又將勞工推到第一線。
面對勞工權益問題,工會通常是據理力爭;但面對企業存續問題,工會多是為了保護工作權而與資方站在一起,被迫與其他公民團體對抗。鄭中睿強調,勞工不是自私自利、只想要犧牲社會與環境,而是他們也確實背負著經濟壓力與家庭照顧的責任。為了避免這種為難的處境反覆上演,需要及早開始公正轉型的工程。
為了讓不同立場的團體能夠好好對話,協會參考其他單位經驗,計畫針對高雄的高碳排產業勞工,以及主要工業聚落周邊社區居民,進行公正轉型主題訪談,期待邀請高中師生擔任主要訪談者,並將訪談成果以展覽形式呈現。
研討會最後安排勞工博物館介紹,談博物館如何透過研究、記錄、展覽來呈現勞動者記憶與相關議題;當中「汗水的印記」常設展也加入淨零排放相關內容。針對公正轉型,博物館期許成為平台,串聯公民團體、大專院校、高中師生、工會組織、產業代表等,讓民眾能看見一個議題裡的各方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