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7月5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教會母親教導我們喜愛聖經

她們是真正知道如何「以神為樂」的屬靈領袖
(2025年05月0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Han-luen Kantzer Komline)「你在做什麼!在你讀過的書裡,難道曾見到女性出現在辯論裡嗎!」這句幾乎顯得有些直白突兀的話,出自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妮卡——當她發現兒子將她的評論記錄下來,準備寫入著作《秩序論》裡時,她並沒有因此感到榮耀,反而因為可能為兒子帶來的批評而感到憂慮。奧古斯丁回應道,的確會有人因他在書中納入女性的聲音而對他不屑一顧,但他並不在乎這些批評者;這些「驕傲無知之人」應該多關注「內容的本身」,而非外在看起來的樣子。

雖然奧古斯丁知道有些膚淺的人會因為他引述女性的想法而輕看他,他仍將莫妮卡的見解納入書中,因為她的思想極具價值。奧古斯丁希望她參與討論,她的屬靈洞察和智慧思辨使她不可或缺。他寫道:

長久 (與母親) 親密的相處及細心觀察,使我逐漸辨識出她對屬天事物的聰慧和熾熱渴望……她的心智就我看來極為罕見,彷彿沒有其他人比她更適合追求真正的哲學。因此,我決定要盡我所能,讓她不缺席我們的對話。

也因此,透過奧古斯丁的記述,我們得以窺見這位教會卓越母親的一線光芒。

在今日人們仍熟知的少數初代教會女性中,莫妮卡和與她年代相近的瑪克麗娜 (Macrina) 或許是最為人熟悉的兩位。但儘管留下了她們在屬靈及智慧上非凡恩賜的記錄,人們對她們的認識仍很少聚焦於她們本身的能力。相反地,這兩位四世紀的教會母親多半是因她們「與著名男性的關係」而廣為人知。

莫妮卡那曾是浪子的兒子奧古斯丁,後來成為了西方教會之父;瑪克麗娜的弟弟,尼撒的貴格利 (Gregory of Nyssa)、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Basil of Caesarea) 和他們的朋友聖額我略納齊盎 (Gregory of Nazianzus) 一起被世人稱為「加帕多家教父」。這些讓莫妮卡和瑪克麗娜聞名於世的人,塑造了整個基督教傳統的神學想像,為我們如今視為基本的教義——如三位一體、恩典及聖靈——奠定經典的論述。

就如友妮基之於提摩太、米利暗之於摩西的影響,莫妮卡和瑪克麗娜這兩名有著巨大信心的女子,使偉大的事奉者得以成就其工。即使在奧古斯丁和貴格利成年後,仍順服於這兩位女性的屬靈引導、教導及勸誡。正是這樣的影響,使這些教父成為屬靈巨人。

然而,除此之外,若我們將目光轉向莫妮卡和瑪克麗娜本身,我們是否能說,她們也是真正忠心的聖經詮釋者?根據現存記載,雖然這方面較少為人知,卻是她們事奉的根基之一;她們各自作為上帝話語的學生和教師,留下了深遠的屬靈遺產。

莫妮卡:聆聽並傳講上帝的話語

奧古斯丁形容他的母親是一位在日常生活中極其珍視並渴慕聖經的女性。在他早期的哲學對話錄《秩序論》中,有一段頗具喜劇色彩的插曲:他提到其中一位學生剛學會唱詩篇80篇第19節的詠唱,並且完全停不下來。這位年輕人早上唱,整天唱,甚至在「出門解決生理需求」時仍在唱——奧古斯丁用相當婉轉的語氣這麼說。

對於這種行為,莫妮卡堅決制止,奧古斯丁說,「因為她認為那個場所不適合詠唱聖經。」而這位年輕人半開玩笑地回應:「好像有敵人把我關在這裡,神就聽不見我的聲音似的!」對現代讀者來說,莫妮卡的責備或許顯得拘謹,甚至保守。但這則輕鬆的軼事,其實也間接顯出莫妮卡對聖經極高的尊重——她盼望敬拜和上帝的話語在生活中得著應有的尊榮。

除了尊榮神的話語,莫妮卡也渴慕神的話語。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對上帝提及母親渴望聆聽祂話語的心:「她不參與虛浮的閒言與無聊的婦人之談,只想在祢的話語中聽見祢,在她的禱告中與祢對話。」莫妮卡將內心最深的盼望及渴望向造物主傾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流淚為兒子的得救禱告。然而,她也渴望按著上帝的方式聆聽祂的話語。

她透過有規律的基督徒敬拜來聽見上帝的話語,每天參加教會兩次。當時著名的主教安波羅修 (Ambrose) 的講道深深吸引她,她「熱切地奔赴教會,只為緊緊抓住他口中的話語,那『湧流到永生的活水泉源』(約4:14)」。以她的社會地位來看,莫妮卡很可能具備識字能力,這讓她得以在家中繼續研讀主日聽到的信息。莫妮卡在敬拜中對上帝話語的投入既頻繁又穩定地支撐著她的生命。

莫妮卡如此專注地聆聽聖經,使她能夠把上帝的真理說進她所愛的兒子奧古斯丁的心裡。奧古斯丁曾回憶,從嬰孩時期,伴隨著母親的乳汁一起吸收基督的名,使他內心深處開始對上帝的話語有種潛在的渴慕。雖然他初次閱讀聖經時,覺得內容顯得原始,但那種吸引力卻是根本性的,最終,他再也無法抗拒神的話。

進入青春期的奧古斯丁被情慾的火焰吞噬時,莫妮卡再次成為上帝話語的出口,試圖勸誡他節制。他曾輕視母親的勸告,視之「太女孩子氣」。但後來奧古斯丁領悟到,那些話正是上帝對他說的話。他悔悟地禱告:「我以為祢沉默,認為只是她在說話,其實是祢藉著她在對我說話。」

在另一部早期對話錄《快樂的人生》中,奧古斯丁記述莫妮卡持續對他說出上帝的話語——即使在他成年後。在書的末尾,奧古斯丁提出「快樂的人生就是認識三一的上帝」。此時,莫妮卡接續他的話,以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作總結:

「⋯⋯這 (認識三一上帝) 無疑是快樂的人生,而這樣的人生是完全的;我們可以,也應該確信能藉著堅固的信心、活潑的盼望和熾熱的愛,迅速被帶進這樣的生命中。」

奧古斯丁成年並且成了委身於基督的信徒後,滿懷感恩地接受莫妮卡這些浸泡在聖經話語中的教導,讓她的話作為對在場基督徒男性的終極勸勉,也作為這部作品面向他的時代及後世讀者的總結。

瑪克里娜:以聖經為起點

正如莫妮卡在上帝親自的引導及教導下成為奧古斯丁的老師那樣,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 也多次簡潔地稱他的姊姊瑪克里娜為「老師」。在對話錄《論靈魂與復活》中,貴格利提出種種關鍵問題,瑪克里娜則為基督信仰進行辯護。這部作品讓我們得以一窺瑪克里娜是如何使用聖經經文的。

瑪克里娜出身富裕家庭,除了識字能力外,很可能也接受了良好教育。在《論靈魂與復活》中,她用她與弟弟和當時其他思想領袖不相上下的智慧和辯才,展現天賦及後天培育的智識實力。她的智慧確實使弟弟們長年敬重她、以她為榜樣。

這本書從一段充滿情感的場景展開:貴格利前去探望姊姊,準備帶給她弟弟巴西流(Basil) 去世的噩耗,卻震驚地發現瑪克里娜也已命不久矣。在讓弟弟有時間釋放悲傷後,瑪克里娜立刻用使徒保羅的話責備他:「我們不應為那些已睡了的人憂傷,因為這樣的情感只屬於那些沒有盼望的人。」這句出自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節的經文,是瑪克里娜在整本書中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她在家庭危機中使用聖經安撫家人的方式,是她以聖經作為神學教導根據的眾多方式之一。

瑪克里娜運用聖經來劃定界線。她說:「我們一向以聖經為一切教義的準則與規範。因此,我們必須仰望這個標準,只接納那些與聖經意義一致的事物。」

正如她所展現的,這樣的界線反而使她能積極且具批判性地與聖經以外的觀點對話。在這些對話中,她涉獵各種哲學思想,對其中一些加以駁斥,對另一些則予以接納。聖經成為她進行分辨的基準。

瑪克里娜也讓聖經指引她的神學焦點。她指出保羅所劃分的ㄧ個關鍵區別:

「使徒說,他相信這一切——也就是,這整個時代是出於上帝的旨意而被創造,凡在其中的一切也是如此……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保羅並沒有去探究。」

我們可以知道某些事情是真實的,因為聖經如此啟示,即使我們無法理解它們是如何運作的。瑪克里娜藉由這樣的區分,避免陷入無解的智性難題,專注在那些上帝呼召她、裝備她來回應的重要議題上。

瑪克里娜也藉由聖經來建構信仰的內容。她不僅從個別經文著手,例如根據創世記1章28節推論:理性應該支配情感,因為人類受命「管理一切無理性的受造物」。她也從整體的聖經敘事中汲取亮光,例如透過幾位聖經人物的榜樣 (但以理、非尼哈、摩西),主張情感本身既非善亦非惡,而是由我們自己決定是否智慧地使用它們。

和許多其他初代基督教思想家一樣,瑪克里娜也深諳「以經解經」。在一段格外優美的文字中,她揉合多種聖經的比喻,想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28節中描述上帝為「萬有中的萬有」究竟意味著什麼。她說,有一天,上帝將成為我們的一切:

(上帝) 是為聖徒預備的居所,是房屋,是衣裳,是食物,是飲料,是光,是財富,是主權,是一切使人生美好的觀念和事物。那成為萬有者,也將住在萬有之中。

說到底,瑪克里娜對聖經真理懷抱著寧靜的信心——我們可以安心倚靠聖經所說的,不需要對每個反對聲音一一辯解。在書中一處,貴格利對那些否認上帝存在或創造能力的人表示擔憂:「若他們連上帝都不承認,我們又怎能說服他們相信復活?」瑪克里娜的回答是:我們根本不需要去說服他們。她說:「對於這些議題,沉默反而更為合宜,不必將愚昧與不敬虔的提問看作值得回應,特別是當上帝的話語早已禁止我們,『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箴言26:4-5)。凡如先知所說『心裡說沒有神』的人 (詩篇14:1),無疑就是愚妄人。」

這並不是說瑪克里娜對這些人漠不關心。她的重點在於:聖經釋放我們,使我們面對質疑時可以保有平靜;我們不需要為信仰處處辯護,更無須強迫聖經回應那些它本就無意解答的難題。瑪克里娜選擇從聖經出發,讓聖經自己開口:「我認為我們應該先簡要回顧神聖經文在不同地方對這教義的陳述。」接著,她援引多處經文來建立復活信仰的堅實基礎,包括詩篇103篇、以西結書37章1-14、哥林多前書15章51-53,以及福音書。她在討論完這些聖經依據後,才讓貴格利提出異議。而即使在那時,她仍強調聖經的首要地位:「我們首先必須明白『復活的教義』的目的是什麼,為何神聖的啟示要向我們啟示這一真理,並且為何我們信而接受之。」

在她最後的論述中,瑪克里娜語氣堅決,毫不妥協:「當我們深入體會使徒的智慧時,才會真正看見那些反對意見的多餘與拙劣。」她認為,當我們沉浸在聖經深邃的智慧中,就能洞察這些論點的膚淺無力。

深愛聖經,深愛上帝

在《論靈魂與復活》一書中,瑪克里娜引用了一段莫妮卡在《幸福的人生》末尾也曾引用的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3章。瑪克里娜認為,人類生命的目的,是在愛中無止盡地成長,因為上帝的榮美是無窮無盡的

但當所盼望的那刻終於到來,其餘一切便歸於寂靜,唯有愛的運行仍不止息,因為世上無物能取而代之。

對莫妮卡和瑪克里娜而言,聖經為日常生活提供行動的劇本:頌唱詩篇讚美上帝、教養孩子、承認自己智性上的有限、在持守真理的同時虛心學習、陪伴至親的離世哀傷。但對她們而言,聖經的意義遠不止於此。聖經不只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手冊,而是將我們的目光引向創造主那激動人心的榮美,指向我們生命最終極的榮耀目的——正是這個目的,使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意義:聖經教導我們如何以神為樂。

Han-luen Kantzer Komline在密西根州Holland的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教會歷史與神學。她是《Augustine on the Will:A Theological Account》一書的作者。

 



其他新聞快報
跨國跨域聯展 障礙藝術家以畫作訴說心聲 (教會公報)
嘉義南門教會60週年 奠基在基督豐盛的愛 (教會公報)
讓聖經故事動起來 台北大專偕北投教會培訓主日學課室經營 (教會公報)
北斗鎮的溫柔革命!愛在市集裡發酵:波浪親子教會翻轉想像,成社區祝福泉源 (基督教今日報)
我生的不是病而是恐懼 「三鐵牧師」松慕強見證:我跑贏了一直逃跑的自己!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