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主題聖經 11月23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安老服務未惠及勞動長者 社工嘆審查機制令長者卻步
(2024年08月22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採訪:林倩恆)【時代論壇訊】社會普遍認現行政府資助的安老服務,是為已退休人士或體弱多病、需要照顧的長者而設。然而,社區上有一群仍在勞動,每天為我們清潔街道、處理回收的清潔工及拾荒者,大部份年過六十歲,同樣是安老服務的對象。可是,主流服務未能對應他們的實際處境和需要。有社工指出,政府新措施加入審查機制,進一步拉開勞動長者與安老服務的距離。

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早前舉辦「垢境」展覽,以藝術呈現清潔工的生活與工作實況,並於八月十三日舉行安老服務同工交流會,探討支持在職長者及社區勞動者的機遇與可能性,邀得新福事工協會「拾平台」統籌趙日輝及兩位負責長者服務的社工,分別講解拾荒長者的情況及需要,以及目前主流長者服務的限制。

藉拾荒回收貢獻社會 建構身份認同

趙日輝指出,社會對拾荒者、清潔工一直帶著污名化的印象;與此同時,大眾認為長者勞碌半生,應該安享晚年,故此對長者拾荒的普遍反應是「唔好做」、「做嚟做乜」、「應該休息」。然而,拾平台的研究發現,長者拾荒除為幫補家計、給予個人基本生活保障等經濟原因外,亦有拾荒長者表示想有些「細藝」。

「根據研究,有16%受訪拾荒者表示希望藉著拾荒認識街坊⋯⋯社區上的店舖、認識多年的街坊鄰舍,甚至一棵樹,並非長者中心可以給予他們滿足感⋯⋯原來就是這些細緻的事情能牽動他們,令他們選擇在職。」此外,有四成受訪拾荒者認為自己在從事環保回收工作,趙日輝指其實是一種身份認同,他們看到自己對社區的貢獻。

拾荒長者甚少到長者服務中心或使用安老服務,皆因覺得自己仍有能力、有收入,亦不想給子女構成負擔。惟隨著年紀漸長,加上勞損等問題,這批長者最終亦需要安老服務,趙日輝便質疑社會的資源又能否對應他們的需要,並反問除安老資源外,面對在職長者就業勞權的資源需要,可有針對性加強。

拓外展服務接觸拾荒者 提供雙向支援

社工C(化名)現為某長者中心的主任,他在傳統服務以外開拓拾荒長者服務,正正因為看到主流服務與拾荒長者需要出現落差。他指出,香港拾荒的情況較特殊,拾荒人士主要為長者,故拾荒者服務不能脫離長者服務。為此,其中心以縱向及橫向層面,為拾荒長者提供服務,前者主要為職場支援及服務轉化,例如改良手推車、提供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等服務,同時幫助這群長者結連社區;後者則關乎晚年生活支援,包括晚年規劃等。

談及上述服務設計的概念時,社工C解釋,隨著拾荒者的年紀漸長,身體變得衰弱,「唔再係老虎打死幾隻,可以執咁多紙皮」,需要退休,便需思考踏入退休的過程有甚麼要考慮和準備、遇上突發情況是否知悉有哪些社會資源,故需要雙向結合,才能提供完善的拾荒服務。過程中,「外展服務是必須的,若不能建立關係,拾荒長者便難以使用現有的安老服務。」他形容,社工扮演中介角色,培養拾荒長者的意識,日後懂得如何求助,逐漸進入安老服務。

私營服務犧牲質素 居家未能安老

社工C同時分享了一些個案,帶出拾荒長者面對的安老問題。他指出,在職勞動長者不時面對暑熱等不同的工作風險,當遇到意外後,身體變得虛弱,日後重返社區時便難以適應、過渡;而社福機構便要扮演連繫者的角色,幫助他們連繫家人、認識社區或院舍服務。亦有拾荒婆婆本身為照顧者,工作期間突然中風導致半身不遂,未能照顧因糖尿病截肢的丈夫,感憂心之餘,卧床期間更頓覺自己失去價值;後來透過離院支援服務短期入住私營院舍又面對蝨患。社工C指出,從這個案看到現有的安老服務,在私營化下質素被犧牲。

此外,亦有拾荒長者因腳患入院,離院後仍需坐輪椅;但礙於家中較多雜物,輪椅未能駛過,該長者又未能將雜物移開,以致出院後幾天,要在居住單位外的走廊過夜。社工C慨嘆:「當談到居家安老,究竟是否有空間讓他們安心養老?」他續指,以往申請一些緊急服務,申請人只要「夠老夠弱」便可,毋須入息審查。但隨著「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生效後,政府基於能者多付的原則,要求共同付款,因而設審查機制(包括審查申請者家人的入息資產),令拾荒者不選擇使用相關服務。「這群長者與現行的安老服務距離已十分遠,這個制度進一步拉開兩者的距離。」

另一長者中心的服務發展主任社工W(化名)則指出,目前長者中心其中一個最大限制,是開放時間未能迎合在職長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職長者放假時如何能踏出第一步,找到社區內的長者中心,享用適合自己的長者服務,這是現行安老服務需要銜接的地方。她指,作為長者服務中心的社工,有時亦會反思能否做多些外展關係建立,到長者們服務的地方,認識他們,甚至將安老服務帶進他們的工作環境?她表示這些值得進一步探討,否則待勞動長者們退休、體弱才尋求服務,已是「救命」的狀態。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他爾根譯本作聖經詮釋 反映文本與時代互動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David Kim :TheCall禁食禱告源起 拿細耳人運動在台興起 (台灣國度復興報)
柳原教會夏令營續攤 學員再聚溫習情緒課題 (教會公報)
岡山障福藝術平權畫展 展現對環境的關懷 (教會公報)
凱米風災期間受傷男童甦醒 父親感謝上帝與各界關心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