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於1793年成為宣教先驅,展開印度宣教之旅。當時他鼓勵大英浸信會(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傳福音,卻不受重視。此前,他寫下《基督徒向異教徒傳福音責任及方法之探討》(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並向別人分享神給他宣教的呼召。萊蘭特(Ryland)牧師卻跟他說:「年輕人,你坐下來。若是神喜悅拯救印度的異教徒,祂其實不需你我的幫助。」
威廉‧克里有句名言:「期望神成就大事,為神圖謀大事」(Expected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離開家鄉之前,他引用了以賽亞書54章12至13節:「又以紅寶石造你的女牆,以紅玉造你的城門,以寶石造你四圍的邊界。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當時他分享了宣教的需要,以致大英浸信會決議在下一屆傳道會議之前,需要擬訂宣教計劃,成立差會,向異教徒傳福音。
從聖經也可以看見兩者的關係。在創世記18章,亞伯拉罕為所多瑪、蛾摩拉向神求憐憫;所羅門王獻殿時,也為外邦人認識神的名禱告(參代下6:33);詩篇67篇的詩人因看見世上的萬民還沒認識神,所以為他們禱告。約翰·派博(John Piper)牧師在《願萬國都歡樂》(Let the Nations Be Glad)書中提到,宣教會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敬拜不存在。所以,宣教的目的就是要帶出敬拜,讓人們能夠把榮耀歸給獨一的真神。而從新約的主禱文:「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其實也是宣教的禱告。
莫拉維亞弟兄會創辦人親岑多夫(Count von Zinzendorf)6歳時信主,因受清教徒運動影響,放棄了貴族身份,投入福音工作。1727年,他收容受逼迫的清教徒難民,帶來莫拉維亞的復興,並展開了247禱告。莫拉維亞復興持續了超過100年,是藉由禱告帶出復興,再由復興帶出差傳。從1732至1760年,總共差派了200多位宣教士,進行跨文化的宣教,甚至有宣教士自願被賣為奴,前往加勒比海及北美等地。他們把日用品放在棺材裡,並表明不打算回國,要為主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