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繼宗牧師:緊握繩索 禱告與大使命 |
(2024年08月05日)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趙錦漢整理報導】第二屆全球華人基督徒禱告特會「當求莊稼的主」於7月13日舉行,由美國基督之家聯合禱告訓練中心和天路事工,連結教會、機構與神學院合辦,大會邀請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牧師主講:「緊握繩索:宣教與大使命」,闡述在聖經及教會歷史中,禱告與大使命息息相關。 戴繼宗院長於1982年大學畢業,到美國舊金山灣區柏克萊巿生活了2年,期間認識了內地會宣教士艾得理(David Edney)。艾得理早年到河南宣教,後來到香港及新加坡等地服事。戴院長當時跟神說:「我什麼都願意做,就是不想作傳道人,不想作宣教士。」艾得理後來成為他的指導,幫助他認清神的呼召,因此他每次回到灣區都充滿著感恩。 緊握繩索—禱告 「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於1793年成為宣教先驅,展開印度宣教之旅。當時他鼓勵大英浸信會(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傳福音,卻不受重視。此前,他寫下《基督徒向異教徒傳福音責任及方法之探討》(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並向別人分享神給他宣教的呼召。萊蘭特(Ryland)牧師卻跟他說:「年輕人,你坐下來。若是神喜悅拯救印度的異教徒,祂其實不需你我的幫助。」 威廉‧克里有句名言:「期望神成就大事,為神圖謀大事」(Expected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離開家鄉之前,他引用了以賽亞書54章12至13節:「又以紅寶石造你的女牆,以紅玉造你的城門,以寶石造你四圍的邊界。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當時他分享了宣教的需要,以致大英浸信會決議在下一屆傳道會議之前,需要擬訂宣教計劃,成立差會,向異教徒傳福音。 大英浸信會海外傳道會負責人傅安德(Andrew Fuller)形容去印度「如下到金礦,如同深入地心,誰敢去探索呢?」克理回答說:「我敢下去,但請你們牢記,要緊握繩索!」克理後來被派到印度宣教,而傅安德等這些「緊握繩索」的人成為了克理團隊最大的後援,為他代禱。「緊握繩索」描繪了大使命跟禱告的關係。 從聖經也可以看見兩者的關係。在創世記18章,亞伯拉罕為所多瑪、蛾摩拉向神求憐憫;所羅門王獻殿時,也為外邦人認識神的名禱告(參代下6:33);詩篇67篇的詩人因看見世上的萬民還沒認識神,所以為他們禱告。約翰·派博(John Piper)牧師在《願萬國都歡樂》(Let the Nations Be Glad)書中提到,宣教會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敬拜不存在。所以,宣教的目的就是要帶出敬拜,讓人們能夠把榮耀歸給獨一的真神。而從新約的主禱文:「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其實也是宣教的禱告。 4年(2020)前,戴牧師夫婦離開了30多年的宣教工場,到華神服事,常常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人來華神。歸根究柢,還是要回到禱告,正如耶穌教導基督徒求祂打發工人。祂在約翰福音17章,不單單是為祂的門徒禱告,而且也為因信門徒的話而信祂的人禱告。在使徒行傳,從等候聖靈到五旬節教會建立,甚至後來哥尼流的故事、安提阿教會及馬其頓的呼聲,一一表明了禱告和宣教的關係。 從教會歷史看禱告與宣敎 莫拉維亞弟兄會創辦人親岑多夫(Count von Zinzendorf)6歳時信主,因受清教徒運動影響,放棄了貴族身份,投入福音工作。1727年,他收容受逼迫的清教徒難民,帶來莫拉維亞的復興,並展開了247禱告。莫拉維亞復興持續了超過100年,是藉由禱告帶出復興,再由復興帶出差傳。從1732至1760年,總共差派了200多位宣教士,進行跨文化的宣教,甚至有宣教士自願被賣為奴,前往加勒比海及北美等地。他們把日用品放在棺材裡,並表明不打算回國,要為主受苦。 未得之民並不是按國家來定位,而是按民族來定位。很多國家,包括美國,都有很多不同的族群,而華人也有56個民族,其中一個是漢族,所以有55個少數民族。其實不只55個,因為單單苗族就分大苗、小苗、黑苗、白苗等等,彝族也分為白彝、黑彝、諾蘇彝,他們的語言、文化都不一樣。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基督徒比例少於2%,就稱為未得之民。台灣基督徒人口大概是7%左右,但某些族群的基督徒比例很低,例如客家人。 未及之民是指該族群完全沒有基督徒,當地也沒有一間教會。全世界總共有1萬多個民族,而未得之民將近7,000個,而未及之民則有3,000多個。當代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曾說:「讓我們深深記得救贖者所關心的一切,也是要讓福音能夠傳揚到世界最遙遠的地方,能夠成為我們最熱切渴求的目標。如果在我們當中,或者在其他教派有任何的團體願意與我們連結,我們將感到高興。我們現在已誠懇地邀請他們加入,我們一起努力,誰能夠知道如此齊心協力與禱告能夠產生什麼後果呢。」 在1806年,有5位學生每週固定於美國麻省威廉斯學院禱告。有一次因著暴風雨,他們躲進了乾草堆,在「乾草堆祈禱會」開始為宣教禱告。1810年,美國海外傳道委員會成立,差派宣教士出去印度宣教,包括了這5位代禱者。 戴德生牧師離開英國之前,他在赫爾學醫。當時他說:「我自己想著,當我抵達中國,在中國完全不認識任何人,將會無依無靠,我唯一的依靠乃是上帝。因此我在離開英國之前,就要學習如何單藉著向上帝禱告來感動人。」從內地會的歷史中看到,禱告與大使命之間的關係。在金錢、工人、工作三方面的需要上,見證神的信實,都是禱告與大使命之間的重要關聯。 有一次,戴德生到訪慕迪的教會,慕迪請他分享中國宣教的需要,他向慕迪提出分享以後不要募款,因為他認為不應該談到錢,讓神親自感動人。不料,慕迪忘記了這個承諾,在台上報告要收奉獻,結果戴德生再次上台表明不收奉獻,請弟兄姊妹回去禱告。第2天,他準備要離開芝加哥,有人來敲門,給他一張5,000美元的支票。那位弟兄說:「若是昨天收奉獻,我最多給你5美元。但是回家後,神好像在跟我說:『難道你領受的恩典只值5美元嗎?』」他跟神討價還價,最後寫了5000美元的支票,才睡得著覺。 戴德生說:「其實我們需要的並非是偉大的信心,而是信靠偉大的神。按照神的方法做神的工作,斷然不會缺乏神的供應。」戴德生在英國南部柏萊頓市,按照歷代志上28章禱告,求神賜給他24位「靈巧樂意」的工人,這些工人成為了內地會第一批宣教士。 在1874年1月27日,當時戴德生在浙江台州,他寫著:「求神賜給我們50到100位中國傳道人,以及無數的海外宣教士,使我們能夠開拓在浙江未開拓的4個府以及48個縣,同時也為未進入的省份所需要的工人禱告。我是奉耶穌的名為此事代禱,我感謝我主耶穌,因祂應許我所需要的安息,賜我身體所需要的力量,所需要的智慧,且靈裡所需要的恩典來殷勤作祂偉大的工。」 加拿大宣教士古約翰問戴德生:「我要去河南,有沒有什麼建議?」戴德生回答:「過去10年,我們嘗試多次進入河南,但被鞭打、被石頭砸,多次被驅逐……弟兄啊,若要進入這省份,唯一的方法就是藉著膝蓋的禱告。」 富能仁宣教士到雲南傈僳族傳福音,10年來未見一人信主。他在英國興起了一群人忠心地為此禱告,他曾說:「永久的宣教工作是藉著膝蓋完成的。我所要的不是你們在球場外圍給予一些禱告上的支援,而是希望能把屬靈禱告戰爭的責任交給你們。我要你們將這群人(傈僳族)的負擔放在肩上,我要你們為這個群與神摔跤。」他又表示:「我想只有在末日,我們才會知道在本國敬虔信徒的禱告,在宣教事工中所完成的工作有多少。」10年後,不是一兩個傈僳族人信主,而是數百人信主,一個又一個村莊歸主。現在,傈僳族基督徒比例高達8成。 去年(2023)是遍傳福音團80週年。馬可牧師、趙麥加和何恩證在西北聖經學院的操場上畫了一幅世界地圖,邀請同學站在地圖上為各國家守望禱告,神將宣教的異象賜給他們,後來組成遍傳福音團,是中國最早期的本土宣教團體。 儘管受疫情衝擊,「百年禱告 百年宣教」禱告會每天為宣教禱告,華人教會對宣教的負擔是從禱告中產生的。李秀全牧師說:「禱告勿忘宣教,宣教勿忘禱告。」願神幫助基督徒在個人生活、家庭、團契小組和教會中,都能為宣教禱告。戴牧師在台灣所屬的教會,每個主日崇拜都會花3分鐘為一個國家,為未得之民禱告。當時他勉勵教會的牧師不要讓宣教僅僅是每年一次的宣教大會,每一個禮拜講完道,收奉獻之前,要有3分鐘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禱告。 禱告焦點: 1. 為世界各地宣教禱告,求主感動教會投入禱告,領受宣教的異象,差派宣教士得著未得之民及未及之民。 2. 求主在華人當中興起宣教士,學效歷代宣教士看重禱告、經歷禱告的大能和突破。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 www.TaiwanBi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