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會談異中求同
陳謳明指政府市民不願彼此聆聽
(2024年04月1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時代論壇訊】面對多元、甚至多極的世代,社會愈見紛裂,即使是信仰群體也因意見紛陳而未能合一。天主教普世博愛運動在三至四月正舉行「異中求同之路──現實與實現 」 宗教交流分享會系列。其中,於三月廿六日晚舉行的活動,由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及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進行分享。陳謳明談及聆聽的重要性,指今天官員與市民彼此不願聆聽對方,所以「成個世界亂晒籠」。周守仁則以天主教近年提倡的「共議同行」(synodality)指,教會推動合一,信徒的主動參與十分重要;他並以社會情況比喻指,「如果個個坐喺度等政府,香港地就好慘。」
當晚分享會以「智慧:信念的力量」為題。陳謳明先指出智慧與聰明不同,強調智慧讓人所做的事必然是好,能惠及自己和他人,對家人、社會、國家及世界必然有好處,聰明人卻未必以此為目標。他續指,智慧有三種特質:屬神、令人成長、一定是美善。「舊約中,智慧的心跟聆聽的心很多時候相通,因為智慧的心是上帝的聖言。祂賦予我們智慧的心,聖經就是人生的百科全書,教我們活得幸福快樂。」
陳謳明提到,聖經中許多教導跟聆聽有莫大關係,而智慧亦跟聆聽有關。他認為,今天人最大的問題是不肯彼此聆聽,作丈夫不願聆聽妻子,老師不肯聆聽學生,反之亦然。「今天,官員不願聆聽市民,市民也不願聆聽官員,所以『成個世界亂晒籠』。」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主內子女不止於信徒
其後,陳謳明以聖公宗文化講解如何在異中求同。他表示,聖公宗講求整全信仰,當中包括要有全局視野。「心存千秋,方能面對目前;胸懷全局,始可經略一方。今天,我們許多時不知如何是好,皆因我們沒有心存千秋,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懂得胸懷全局,以致未能經略一方面,就像在地圖中迷失了一樣,找不到出路。惟有抽離去看,才知如何能離開迷宮。」
他又指,聖公宗強調接納與擁抱,在宇宙大生命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大家都是天主內的子女,無論是否信奉基督宗教,我們必須有這宏觀信念才能明白何謂接納與擁抱。若我們只能接納我們所喜歡的人,就不是耶穌所要求的接納與擁抱。」
聖經羅馬書提及,信徒看自己不要自視過高,要合乎中道。陳謳明形容,這亦是聖公宗所提倡的中庸,惟強調中庸並非「求其、乜都得、無立場」,而是找出最切合當時個人理解與處境的位置。「今天的香港人、政府需要找到這份中庸,若找不到的話,前路便十分艱難,我們要一同找尋。」他重申,信徒以上帝的眼光去看,用基督的心去愛,便能得到智慧,並由智慧所孕育的信念和力量。他又以普世聖公宗的徽號上以希臘文撰寫的約八32經文勉勵信徒,「要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得自由。」
周守仁:教會實踐共融 談修和方有公信力
接著由周守仁分享何謂智慧。他認為智慧的定義沒有標準答案(model answer)。「天主的啟示不止於從前,而是一直向我們啟示,因為人生、世界一直改變。所以我們要在改變的處境中,一直分辨、認識天主給予我們的智慧。」然而,他強調天主的智慧不是無根無據,而是源於教會的傳統、要理──天主聖三。他解釋,天主聖三是一個緊密、共融、有使命的團體,繼續參與現今的世界,去幫助、救贖我們,是充滿活力(dynamic)的存在,與我們同行。
周守仁又提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下稱「梵二」)發表的教會獻章中提到何謂普世教會,就是聖禮(sacrament),即以有形標記表達上主無形的救恩,而教會就是有形標記。「我們全部人都是有形標記,一同參與上主救恩所帶來的世界,每人都有份,所以我們是藉聖洗聖事,有此尊嚴參與這救世活動,特別是我們在這共融團體內。」他補充,共融團體不代表一定美好、和諧;共融是在紛亂、爭執、不同意見中,一起追求多元合一、求同存異,找出共融點,而共融亦是天主教共議同行教會的主題。
至於實踐共融的原因,周守仁解釋因教會有其使命。「我們要懂得如何在教會內聆聽、交流、分辨、負責任、修和,這樣才有公信力(credibilty)向世界說如何修和,尋求醫治(healing)、共融。我們(教會)自己要先嘗試。」他強調每個堂區、小團體都應有其使命,就是「出去」,將上帝的救恩、愛的信息告訴他人,讓別人也能經驗這個信息。「然而,我們的問題是內聚,只為培育自己,即『對住自己唱歌』,自我感覺良好。」他認為,信徒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才知道該怎樣做(participation),並且每個信徒都有責任,不應只由神職人員去做,「神父好多嘢做,政府都好多嘢做,如果個個坐喺度等政府,香港地就好慘。各人要有力量去參與。」
新聞照片: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