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約伯記為不公平的世界帶來好消息 |
約伯記提醒我們,人生很不公平,但上帝恩典的福音也是不公平的。 |
(2024年04月17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0
|
|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人生很不公平,這是個問題。
似乎所有人類都有個「不公平雷達」,每當我們遇到毫無意義的不公平事情時,雷達就會響起。從一些常見的讓人不快的例子,如插隊,到讓我們深感悲痛的事,如一名有三個孩子的年輕母親身患癌症晚期,我們都會強烈地感覺這個世界有太多錯誤。或者想想全球範圍內各種不公平的現象,如新聞中關於武裝衝突和自然災害的報導不絕於耳——我們糾結著記錄下那些被無情的傷害力量毀掉或生命終結的驚人數字。
去年,哈馬斯在以色列發動的恐怖攻擊導致1200人毫無防備的失去生命,另有253人淪為人質,而加薩目前有31000多人死亡,人道危機持續不斷。同年,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的一系列地震造成近6萬人死亡,數百萬人受傷和流離失所。這還不包括COVID引起的300多萬人死亡,自從疫情讓整個世界陷入瘋狂後的幾年裡,全球各國已回報共超過300萬人死亡。這些事件造成的餘波將繼續在失去親人和不安的社區中迴盪很長一段時間。
面對不公義的處境,我們常會把目光移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因為持續面對他人的不幸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或者,我們會(有時是正確的)自以為是地憤怒地指責與事件相關的雙方,或試圖為我們無法理解的事作出解釋。當事件有任何正面的轉變時,我們會感到欣慰,但我們也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無能為力。我們無法扭轉醫療診斷結果,無法改變子彈的軌跡,也無法結束大洋彼岸他人的苦難。
而在這一切不公平中,我們與本來可以介入這些事,卻沒有介入的上帝摔跤。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針對新冠病毒爆發和其他悲劇所做的一項研究,超過60%的美國成年人在過去一年曾思考「生命的意義」、「苦難是否有任何目的」以及「為什麼可怕的事會發生在人們身上」等大問題。千百年來,苦痛的環境使人們對我們所經歷的現實的本質提出疑問。
當這個世界看起來如此混亂不堪時,聖經所說的無限強大又完全善良的造物主上帝又是如何管理這個世界的呢?尤其是當那些無辜的、信實於祂的人莫名其妙遭受苦難時?難道上帝不該至少讓他們的生活免於壞事增長、好事消散等不公平的境遇嗎?
儘管這些問題很棘手,但我很高興知道聖經確實認真對待這些問題,並拒絕提供單調乏味的答案。事實上,《約伯記》以令人欽佩的真誠正面迎接人生不公平的問題。《約伯記》沒有羞愧地為自己信仰一位無能的神道歉,而是大膽地要求人們對這個美好卻又痛苦的世界的創造者有頑強的信心。在這過程中,《約伯記》指向耶穌——作為上帝對「不公平的問題」的最終答案。
許多人都很熟悉這本書的前提:約伯是敬虔的典範,他真誠地效忠上帝,享受著極致的繁榮(約伯記1:1-5)。然而,他在一瞬間失去了財富、兒女和健康——「無緣無故地」(約2:3)。兩章節後,讀者看到的是曾經富裕、依然公義的約伯獨自一人坐在灰堆上,衣服破爛不堪,淒慘地用一塊破陶器刮著皮膚上的癤子。
就這樣,這本書故意設定了一個非常不協調的情境:如果一個最正直的人遭受了最毀滅性的苦難,甚至失去生命,會發生什麼事?在這種莫名其妙、令人反感的不公平中,信實於上帝是否值得?當上帝似乎拋棄了你時,如何才能保持對上帝堅定的信心?
約伯最初對自己的災難做出堅定的回應(伯1:20-21;2:10),然後他的三個朋友前來安慰他,起初他們坐在一旁默默地同情他(2:11- 13),然後,對話的閘門打開了。他們四人展開曠日持久的循環辯論(3-27),直到對話陷入徒勞和敵意中,因為約伯的朋友們無法破解他所遭遇的苦境。他們爭辯說,行為和後果肯定有可靠的關聯性。行善,就得到善報;行惡,則得到惡報。這樣才公平,不是嗎?
他們認為,約伯悲慘的遭遇表明,約伯的品格一定遭受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罪的傷害,只要他向上帝懺悔,就會得到恢復。他們對上帝「如何安排世界」的僵化理解為他們提供一條簡潔、有保障的出路及內心安全感。
但約伯離被他們說服還有很遠的距離。就像讀者一樣,他知道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不該遭受這樣的苦難。他無法解釋這種不公平。約伯在死亡的邊緣徘徊,他咆哮著控訴上帝,他認為上帝要對他的痛苦負責,要對讓世界如此不公平負責。在約伯的經驗中,他感覺上帝就像個進攻的戰士一樣衝向他,用箭穿透他的身體,將他切開(伯6:4;16:6-17;19:6-12)。
這些都是赤裸、大膽的控訴之詞。儘管約伯言辭粗糙,但他並不是憤怒的無神論者。他堅持不懈地向上帝發問,拒絕背棄上帝——即使他對上帝是否能充分回答他的疑問感到既絕望又滿懷信心。畢竟,一個看似被上帝遺棄但同時又是上帝忠貞信徒的人,除了求助於上帝,還能尋求誰呢?
最終,約伯的朋友們試圖解釋他的困境的努力已經用盡,約伯似乎比之前更加沮喪和有距離感。他渴望上帝的聲音能夠進入他的內心世界,這種渴望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終於,在經歷了37個令人不安且迷失方向的章節後,上帝從旋風中回應了他(伯38:1;40:6)。顯然地,上帝的沉默並不意味著祂的缺席或冷漠,顯然地,祂一直在聆聽。祂精彩地使用人類的辯詞回應他們,但透過重新定位人類的視角打破人類思辨的僵局。
然而,上帝對約伯的回答既出乎人意料,甚至可能顯得有點冷酷無情、沒有關聯性。上帝覺得沒有必要為約伯的苦難找到藉口或解釋發生的原因,而是展開高亢的詩詞。祂斥責約伯所說的話超越了約伯自身的理解,詆毀了上帝維持和管理世界的方式(伯38:2)。然後,上帝描繪祂所創造的世界——充滿生命且被祂的慈愛巧妙地管理著。上帝強調,人類的理解力和控制力都很狹隘,遠遠不足以成為像這樣一個世界的神。
造物主所創造的世界是這個樣子的:在這裡,喧鬧的動物可以自由嬉戲(38:39-39:30),雨水甚至落在無人居住的荒涼土地上(38:25-27)。雖然這個世界包含著人類難以對付的混亂力量,但它們始終在上帝的掌控下(38:8-11;41:8-11)。事實上,上帝在祂的世界裡可靠地確保了秩序和正義——祂用晨光驅逐惡人,就像抖平衣服的褶皺一樣毫不費力(38:12-15;40:10-14)。
但詩詞意境裡展現的畫面與約伯有什麼關係呢?
約伯在困惑和痛苦中,根據自己的經歷推測上帝的性格,想像出一個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惡毒任性的上帝。然而,上帝挑戰了這個推測:約伯真的有資格控訴上帝,定義他們相交的經歷,並要求上帝為他的痛苦提出公義的解釋嗎?上帝消除了人類任何自以為是的錯覺,清楚地表明,祂總是會回應人們,但人類無法隨己意強迫祂做任何特定的回應。與其讓我們人類透過自己狹隘的經驗來解釋上帝的性格,上帝邀請我們轉換劇本的角色。
換句話說,造物主確實是智慧、全知全能、善良且公正的。這是劇本的起點。作為祂的受造物,人類根本無法了解上帝所知道和所做的一切。當我們從自己狹隘的視角出發,只能看到特定環境下的不公平時,上帝允許祂全面的設計和在隱密處行動的奧秘繼續存在。
因此,滿身灰燼的約伯面臨著抉擇的危機,他要回答的問題與我們所有人面臨不公平的境遇時一樣:當上帝告訴我們祂不需要對我們的苦難負責時,我們(仍然)願意相信祂嗎?我們能否滿足於「上帝知曉所有我們不能理解的事,並統轄我們無法掌控的事」這樣的保證呢?
約伯能。
現在,當約伯親眼「見到」上帝,上帝的回答讓他感到滿足(42:1-6)。正如比爾·凱恩斯和威爾·凱恩斯所寫:「在如此個人的苦難中,我們不需要神學研討會,我們需要的是來自上帝自己的話語。約伯因著自己所受的苦難,感覺自己被上帝背叛了,他更渴望的是與上帝相遇。」最後,只有與上帝相遇的「真實性」才能讓約伯從絕望中重新燃起盼望和信任。
但接著發生了另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上帝吩咐約伯為他的三個朋友代求,以平息上帝對他們所發的危險的怒氣(42:7-9)。但是,不滿的讀者可能會抗議道,上帝怎能期望約伯替這些顯然不替他人代求的朋友代求呢?這些朋友因在關懷遭受患難的鄰舍的事上失敗應受審判。上帝的憐憫,透過祂受苦中的僕人約伯施行,是否真能實現公義呢?
顯然是可以的。約伯為他的朋友代求,由於他的順服和上帝對他的眷顧,他們得以倖免。然後,當約伯還在為他的朋友們請求寬恕時,上帝的憐憫又使約伯的財富得到驚人的恢復,使他的財富「超過」他起初所擁有的(42: 9-17)。
事實證明,恩典也是不公平的。或者說,對於假定這個世界是按照「你所得的一切都是你應得的」邏輯運行的人類來說,恩典乍看之下非常不公平。事實上,恩典是這世界普通結構的一部分,是自然的運作系統,由慷慨的上帝所設計,並且是祂同在之處。
和約伯一路從第1章走到42章,我不禁感覺整本書的神學慣性正不可阻擋地朝著耶穌的方向發展——耶穌,最終的公義受難者、完美為人代求的朋友,也是上帝回應一切不公義事物的決定性答案。然而,良善的約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苦,在沒有做錯事的情況下差點就死了,一度以為上帝成了他的敵人,但完全公義、無可指責的耶穌卻是在清楚知道事情發展的情況下,為了我們犯下的過錯走進我們這些罪人的死亡裡。
耶穌不僅是個願為失敗的朋友代求的人,還是上帝的兒子,祂為那些因犯錯應死的朋友而死。上帝親自承擔了我們的死亡,如此「不公平之事」使祂能以祂的恩典永遠「不公平」地恩待我們——賜給我們我們永遠無法要求或應得的生命。
最終,約伯最深的安慰就是上帝本身——他因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來自上帝的回應而滿足,因著「見到」上帝而滿足(42:5)。同樣的,耶穌是那位以「與我們同在、為我們代求」的方式回應人類的上帝。我們心靈深處的安慰就是看到上帝回應了這世界的不公平,祂走進這樣的不公平之中,因著不公平而死,並透過復活改變不公平,將祂所遭受的不公平境遇作為祂的恩典交給我們。
耶穌沒有減少這個世上仍然存在的令人痛苦的不公平,而是透過安排祂無辜受難的不公平來解決這個問題,成為我們唯一的希望。與約伯一樣,我們也在人類無法計算的痛苦和失去中掙扎——但同樣的,上帝的慷慨也讓我們對於公平的計算感到困惑。為什麼造物主要在荒地(伯38:25-27)和不義之人(太5:45)身上降下雨露?為什麼天父要派祂那(甘願受苦)的兒子來拯救悖逆的罪人?
當我們面對人生無法解釋的苦難時,我們想知道「為什麼?」——但就像約伯一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知道「祂是誰」。我們需要看到上帝以耶穌的身份回應我們。因為祂已經回應了我們,所以當我們的心哭求渴望親眼見到祂時,我們可以確信,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會親眼見到我們的上帝,並最終到達一個我們難以想像的地方,遠超過我們的起點(彼前1:3-9;5:10)。
艾莉·維納(Ellie Wiener)目前正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撰寫關於《約伯記》的論文。
|
新聞照片:
|
|
|
|
|
|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