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7月1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港神新書反思虛擬世界信仰體現
學者指信仰不能與現實分割
(2023年12月12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三年的疫情,令社會對數碼新媒體變得日漸依賴,即使是教會及信仰活動,亦可隨時移師網上進行。然而,這種打破時空與地域限制的科技,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會否帶來衝擊?單憑數碼虛擬世界上的牧養、聚會,教會又能否真正建立基督的身體?香港神學院(下稱港神)剛推出新書探討有關課題,並於十一月廿九日舉行網上發佈會,邀得三位神學院老師從不同向度對新媒體科技作神學反思。他們一致認為,信仰不能與現實生活分割,否則信徒所經驗的信仰,變得無血無肉。

港神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甫開首即指出,科技確為教會帶來好處,特別是疫情期間讓崇拜等聚會得以維持。他又指,現實亦有種種需要,叫教會應發展網上事工,例如牧養年輕一代的「網上原住民」;借助新科技無遠弗屆的優勢進行網上宣教,或開辦網上神學課程解決神學院收生不足的問題;又或是透過網絡世界牧養移民海外的信徒;以及在今天的社會政治環境下,為教會未來作兩手準備等。

但他同時指出,數碼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亦重新塑造我們的教會觀、世界觀,以至價值、信念、甚至性情,故我們在認識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或作虛擬真實)科技的同時,更要作出具批判性的神學思考與反省。

真實或被取代 他者不被重視

趙崇明先提出賽博空間(cyberspace)究竟是虛擬抑或真實的問題,並引述學者Mark Slouka所著的War Of The Worlds: Cyberspace And The High-tech Assault On Reality,當中提到長時間活在虛擬真實世界,會令人距離真實愈來愈遠,最後真實有機會被取代,令真實不在場。「如此,會否有天元宇宙教會取代實體教會,即使不完全取代,但漸漸實體教會的重要性比元宇宙教會低,或留在網上教會的時間會更長?這值得我們思考。」

另一方面,趙崇明再指出,虛擬真實或網上世界的其中一個特徵是「數碼式脫離軀體」(digital disembodiment)。他認為,這可引伸至個人體主義問題,皆因信徒自主地選擇何時進入或離開網上教會,按自己的喜好、需要而選擇聚會,令個人主義問題更明顯,對強調群體、團契的教會造成衝擊。加上網絡容易造成同溫層效應,令我們更難聆聽、包容他者的聲音或意見,以致他者不被重視。

變幻影論教會 信仰無血無肉

基督信仰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耶穌道成肉身;與此同時,聖經亦強調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究竟,沒有身體的接觸,一個虛擬教會又能否建立基督的身體,令信仰得以具體呈現?港神神學及歷史科特約教授鄧瑞強博士認為,VR牽涉沒有具體身體的影像實體,對基督教信仰是一種張力。儘管對於一些身體有殘障的人士來說,虛擬教會能讓他們自由地「活動」,但他質疑沒有實體的教會生活,信徒能否整全地成長。「沒有身體接觸,會否變成幻影論底下的教會?只在理智上、心靈上卻是無血無肉的信仰形態,便接近諾斯底主義的信仰模式。」

鄧瑞強指,已故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著作《男和女:天主的傑作——身體神學》提到,「男女的身體結合為聖禮,藉著這具體的身體行動,人可領悟上主的恩典」。他解釋,沒有身體作為聖禮,我們難以理解基督所講論的上帝;而身體這種聖禮,就是探討、體驗、感悟不可見的上帝、最具體的媒介。由是,虛擬世界的生活、信仰聚會,變成一種「不具體身體」的活動,上帝就會變成不可解的謎。

鄧瑞強之後以從身體建構神學的角度分析,指肉身上的肚臍,以存在論來看,說明人不是孤獨的個體,而是與他人相連。而連接肚臍的臍帶說明我們的存在,是藉他人的血肉來供養,符合代贖倫理中所說的「我是為他人而活」。至於從知識論而言,身體說明我們只是世界中的一員,因此人需要聆聽萬物的言語。他又借用聖經中浪子的故事(路十五11-32)進一步解釋,浪子是在極其饑餓、要以豆莢充饑的時候才醒悟過來,是透過身體領悟出神學道理。他重申,若我們的身體生活與信仰切割,基督教便會變得無血無肉。

天啟文學的虛擬景象 有現實關聯

虛擬景象不僅存在於現今的社會環境,即使是聖經中的天啟文學同樣有不少對意象、聲音的描述,卻不存在於真實的世界。港神聖經科副教授李雋博士以啟示錄為例,指使徒約翰在拔摩海島上「聽見」的聲音、「看見」的影像,並非他的親身經驗;儘管對今天的讀者而言,當中的數字、畫面如謎一樣,但這些影像、聲音的描述,與當時的讀者有現實關聯。

她以第四、五章分別提及向父神和羔羊敬拜的畫面解釋,指兩章經文均提及廿四長老;這個數字有人認為代表十一支派與十二聖徒,但有學者的研究指出,當時的羅馬君王多米田,身邊有廿四個刀斧手,從而推斷「廿四」這個數字代表最尊貴的形象,象徵向君王敬拜。又例如長老將冠冕放在寶座前這動作,當時的讀者自然聯想到敬拜獻予領袖、承認其權柄等。「啟示錄所帶出的信,其實沒有脫離當時實際社會所親身經歷的事情。」她強調,雖然當中的情境只是象徵,但仍是與現實結連、不能脫離,只有返回現實才能明白其意義。

李雋並借鄧瑞強播放的一段BBC介紹元宇宙教會影片,進一步闡釋指,虛擬世界的設計和策劃包括水禮等,其實跟實體教會的場景呼應。此外,外國有網上虛擬遊戲玩家因病過身,網路上不少人均有親身出席其喪禮。李雋形容,他們雖在虛擬世界中,但所建立的友誼、給予死者家屬的安慰,是真實地,也反映虛擬世界其實是指向人現實世界的需要。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雙語親子Party上千人家庭同樂 共創聖誕文化 (台灣國度復興報)
以哈戰爭捐軀的以色列士兵 器官捐贈拯救六條人命 (基督教論壇報)
ICEJ協助供應成千上萬流離失所的以色列家庭 (基督教論壇報)
我們忘了自己屬於上帝 (Christianity Today)
作伙疼惜老大人 甘霖愛心園遊會募集服務經費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