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離校生亟待支援
建殘疾人士資料庫攸關重要
(2023年11月27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時代論壇訊】今年九月,一對逾五十歲、有智力問題的兄弟,疑因年邁母親有病住院數月,在未能自理下餓死倒閉於秀茂坪家中。事後醫管局表示,兩名死者生前曾兩度自行到醫院探望母親,並有能力自行外出及購買食物;而醫務社工亦曾接觸二人,認為他們有能力照顧病人。從醫管局的說法來看,二人具自理能力,智力問題理應不會對生活構成重大障礙,何以仍是悲劇收場?近年社福界要求政府加強智障人士離開特殊學校後的支援,亦有意見認為建立整全的殘疾人士資料庫刻不容緩。
根據社署現行制度,智障人士成年(最遲為廿一歲)離開特殊學校後,家長可自行為子女選擇支援服務(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暫顧宿位等)、就業及訓練服務(展能中心、庇護工場或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及住宿服務,當然亦可選擇不採用上述任何服務。
基督教懷智服務處總幹事陳國明早前就本報的照顧者專題(一八九一期〈與照顧者同行〉,訂戶專文)接受訪問時提到,許多輕度智障人士在能力上較「叻」,可自理生活、自行上街。他以自己機構聘用的輕度智障人士為例指,其中一人曾在坊間的食肆做廚房工,能夠處理送信,另有一位則懂得維修工作;他們並可以自行上班、回家,在這些方面毋須家長操心。對這類智障人士來說,為中度及嚴重智障人士而設的庇護工場或展能中心,當中的工作培訓便無甚意義。
輕度者支援網絡存漏洞
事實上,許多輕度智障人士家長覺得自己孩子有能力,可在坊間找到一般的工作,故不會選擇到工場接受額外訓練,對上述支援服務需求不太大。遺憾是,並非每個輕度智障人士都有在社區工作的機會;尤其輕度智障人士始終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例如對數字或金錢方面的觀念較弱,部份人在社交方面會有困難,即使沒有即時問題,仍需適當跟進。陳國明以自己機構的經驗分享說:「我們會定時了解所聘用的智障人士的需要,留意他們的情況;萬一遇上突發事情,例如他們的父母過身,都可提供緊急支援。」
陳國明補充,若智障人士離校後只留待家中,未能延續在特殊學校時的訓練,可能會漸漸忘記所學到的生活技能,甚至有機會情況轉差。然而,現時社區中的智障人士,以輕度患者最多,亦是現行制度存在的一大漏洞──沒有一個能完全滿足、適合他們的支援網絡。
「所以一個完整的殘疾人士資料庫如此重要。」陳國明表示,只有政府建立一個完整的殘疾人士資料庫,記錄全港所有智障人士,包括嚴重程度及身邊的照顧者資料,政府或社福機構才能適當地跟進這些個案,甚至避免發生如二〇一六年警方誤控智障人士謀殺這類事件。不過陳國明坦言,未必所有家長都願意設立這個資源庫,擔心自己的子女被標籤。
地區中心尋隱閉個案有難度
輕度智障人士固然需要適當跟進,另一方面,部份中度或嚴重智障人士的家長,亦未必選擇為子女申請到展能中心或庇護工作接受工作培訓,而直接申請輪候院舍,惟目前院舍的輪候時間長達十二年。因此,社會要求政府加強對特殊學校離校生的支援。當局則表示會於明年第二季成立專隊,協助他們投入社會生活,並會連接社區支援服務。所謂的地區支援,是指現已增至廿一間的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
陳國明相信,現有支援對智障人士家長有一定幫助,問題是家長是否願意採用。另一方面,他認為政府亦清楚知悉社區上有不少隱閉照顧者,故要求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惟每年必須有廿四個新個案。陳國明形容,這些就是所謂的「隱閉個案」。他指政府將發掘隱閉照顧者的責任轉介到地區中心,但發掘這些新個案其實有難度,「你點搵呀,都話明隱閉!」
另外,政府早前設立了廿四小時照顧支援專線,由東華三院負責。陳國明認為是好的切點,方便家長尋找支援。例如當需要尋找區有暫顧宿位,有需要人士可經專線再接觸相關機構,申請有關服務。但他重申,社福界必須團結,支持熱線背後的服務,否則只是「齋熱線」,白白向照顧提供資訊而無實際幫助。「希望這是最後一個電話,可以協助到照顧者,便最理想。」
新聞照片: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