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全球華人浸信會宣教大會 全球華人起來宣教
(2023年10月2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趙錦漢線上採訪報導】第10屆全球華人浸信會宣教大會(簡稱全華浸宣)於8 月22日至24日在泰國芭提雅舉行,主題為:「在這時代——傳給萬邦的故事」。本社專訪全球華人浸信會宣教促進會總幹事王美鍾博士(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及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簡稱台灣浸聯會)團隊。一方面了解全華浸宣的異象與工作,另一方面見證台灣浸信會如何踏上宣教的道路。

全球華人浸信會宣教大會
全球華人浸信會宣教促進會(簡稱全華浸宣促進會)於1995年成立,並在香港舉行第一屆全華浸宣,當時邀請了美南浸信會差會宣教士提供訓練。會議每3年一辦,先後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玻、台灣等地舉行。該會的宗旨是:聯繫世界各地區華人浸信會聯會(簡稱浸聯會)及教會差傳事工的宣教網絡,以促進浸信會的弟兄姊妹對差傳事工的支持,並在主裏合一,完成普世宣教的責任。王美鍾博士表示,「各地華人浸信會聯會彼此在一起分享資源,交流資訊,啟發動力,開創新宣教領域,群策群力尋找有效的策略,在末世完成普世宣教的責任。」

王博士自1998年開始擔任全華浸宣促進會的義務總幹事。全華浸宣的定位是聯絡各浸聯會及差會網絡,並不是所有都是聯合性新工作。除了認領新的禾場之外,也期望浸聯會之間可以彼此成全,有機會便配搭同工。不同地方的浸聯會都有不同的宣教焦點,例如香港浸信會的蒙古工作、東馬來西亞原住民宣教、東歐的白人、東正教及穆斯林族群、澳門賭博事工等等。按照這些工作重點,其他浸聯會及差傳事工都可以集結資源,彼此配搭,關顧禾場上的需要,開拓新的福音工作。

全華浸宣的宣教工作
全華浸宣的宣教工作有3個進路:新移民/國內難民、穆斯林群體及一帶一路宣教。浸聯會及差傳事工透過全華浸宣搭配,了解各地禾場的敏感性及需要。最早期關注印尼貧窮及部落族群,至2000年也關注中國絲綢之路的城巿。自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開始關心中東地區的猶太人及巴勒斯坦人,這些工作都由不同的華人浸信會串連,並持續至今。此外,全華浸宣也支持浸聯會各自的宣教工作,一方面透過禱告彼此記念,另一方面也成為平台,讓其他浸聯會參與並成為夥伴。

第10屆全華浸宣大會於疫情後首次復辦,原本計劃於澳門舉行,因疫情關係改到泰國芭提雅。有來自20多個國家,包括歐洲、東南亞、紐西蘭等地300多位華人浸信會及機構代表出席。大會分享浸信會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如何預備回應大使命及傳福音給未得之民。中華浸信會寰宇差會(下稱華宇差會)曾在大會中報告,全球有3,150地區未聽聞福音,也是給浸信會宣教的使命與產業。對於大會主題「在這時代—傳給萬邦的故事」,王博士表示,「疫情不能攔阻傳給萬邦的故事,不能攔阻基督徒見證福音。過去4年,除疫情外,有阿富汗的難民、俄烏戰爭、土耳其大地震等等困局,都牽動著我們的心。所以不論這個時代,或哪一個時代,怎樣的變化,人民受到天災人禍的衝擊。我們基督徒除了救災,伸出援手之外,記得要給萬邦這個故事,就是耶穌的愛和救贖的故事。」

王博士強調這個故事要用不同的語言向不同民族,也透過不同的媒介來傳講,包括:口傳、禱告、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營商等等。講到營商宣教,王博士認為要以真理和真義推動商業,要不然會很腐敗。基督徒商人要提供工作機會,不貪污,遵循聖經的教導成為模範和祝福,為主作見證,同時營商也成為宣教平台,培育雙職宣教士。3天的聚會有查經、異象分享、工作坊、禾場認領代禱,以及宣教行動與策略等分享,安排了不同國家、不同的領域的講員分享宣教故事,晚上也有培靈會。

全華浸宣與其他宗派的合作
問到全華浸宣與其他宗派的合作,王博士肯定世界各地的正統信仰的教會都因基督重生得救,都是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體。至於宗派,都是因著歷史及文化等處境而發展出來,也為上帝所用,像五根手指頭一樣,各有特色、用處與限制。他表示,「對大使命來說,我們合在一起才有力量,一方面華人浸信會可以合一,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不同服事的浸信會可以合一,還有我們跟不同的宗派,不同文化背景的弟兄姊妹也可以合一,因為我們都是基督的身體。我們只不過代表華人浸信會,代表基督身體裡的一個肢體而己。

既然一個身體,不能彼此排斥,彼此傷害,既然是一個身體,肢體要彼此聯絡,因為這是聖經的教導:互為肢體、彼此聯絡(參羅12:5)。所以我認為整個台灣的教會,普世的教會,我們華人浸信會在宣教的工作上,我們有故事可以分享,有看見和經驗可以分享,同時對各個宗派、各個地區教會,我們也有故事可以聽,有資源可以搭配,我們都是基督裡面同一個身體,我講的是在基督裡面都我們都是得救的。在比較次要的地方,比如浸禮方式、禱告方式或敬拜方式,形式各有表達。但是本質要抓得緊,同在基督裡面相信聖父、聖父、聖靈,我們就是同一個教會。」

台灣浸信會的宣教回應
台灣浸聯會主席黃烱榕牧師及總幹事楊德仁牧師一行31人出席全華浸宣,包括有台灣浸信會、浸信神學院、華宇差會、各地區同工會主席等牧者同工與會。烱榕牧師獲邀主持開幕禮短講,他分享到世界的宣教是從同行開始,包括個人與神同行、夫婦同行、全家同行及教會同行。沙龍浸信會潘俊達牧師(達達牧師)有感地方教會牧者,世界宣教與大使命的異象都很重要,但也很大,要從日常生活的根基開始與神同行,先看重家庭與教會的牧養,再慢慢把上帝的影響力帶出去,踏上宣教之路。

全華浸宣正式開始之前有會前會,決定下一屆大會在台灣舉行,屆時也是全華浸宣30週年。王美鍾博士認為,在整個世界局勢及華人文化當中,台灣是特殊的存在,保留了傳統中國文化。此外,他也留意到台灣復興的情況,例如剛剛9月舉行的浸聯會70週年萬人崇拜,也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全華浸宣的重點是宣教和大使命。一方面,全華浸宣盼望可以關心台灣的教會,另一方面,神給了台灣一個特別的位置和使命,讓其他華人浸信會關心台灣的教會,包括原住民教會。王博士認為可以向台灣教會學習,而某些地方也可以成為台灣的祝福。當海外華人教會跟台灣教會走在一起的時候,不管是不是浸信會,都可以完成一些自個兒沒法子完成的事。

王博士勉勵:「所以,台灣浸信會們,你們準備好歡迎我們來,讓我們跟你們一起見證這個時代,神在台灣所做奇妙的工作,和給你們的抱負、給你們的祝福、給你們的資源。同時,台灣的浸信會、台灣的眾教會們接待我們,因為我們是你們的弟兄、你們的姊妹,我們是基督身子裡的一部份。我們一起,不止在台灣,我們在東南亞,在亞洲、在歐洲、在美加洲,上帝讓我們在一些地區,一些族群中,繼續作見證,而且我們已經看見上帝與我們同在。」

盼全台灣浸信會都起來宣教
首次出席全華浸宣的烱榕牧師表示,看見世界各地的華人浸信會福音工作都如火如荼。「浸信會的強項就是宣教,但宣教的熱情要不斷被挑旺、提醒。2025年第11屆全華浸宣大會將於台灣舉辦,浸信會會有非常大的點火。2025年還是在我任內,我會發動260幾間浸信會參加。很奇妙,祈翰(牧師)他們做了這個宣教平台,今年差派107隊短宣隊,我想明年到200隊。到2025年,也是台灣一個宣教成果在大會中呈現,並透過大會再次點燃,說不定下次是300隊,因為1間教會出1隊,就300隊,只要全台灣浸信會都起來宣教,便會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運動。」

烱榕牧師又表示台灣的命定是華人宣教,因為台灣人有這方面的語言能力。透過全華浸宣,烱榕牧師被提醒並看見宣教的需要,他盼望宣教的門戶可以打開,讓全台灣浸信會起來宣教。平鎮浸信會執行牧師黃祈翰牧師補充:「台灣對全球華人也有影響力,特別這幾年加速了宣教的工作,如果持續發酵的話,台灣能成為華人宣教的指標。由於美南在全球都有工場,去年我跟美南差會同工去尼泊爾開會,針對南亞的跨文化工作,以致今年的短宣有去印度、尼泊爾及不丹等地,明年也會跟美南差會在南亞繼續合作。今年10月底,我會跟達達牧師還有總幹事去到以色列,跟歐洲的宣教士開會,明年可能在東歐、馬其頓一帶有更多的參與。青年宣教平台剛剛啟動,我相信點滴的累積,持續與聖靈同工,未來將點燃全球華人宣教的火。」

早於2017年,台灣浸信會代表及美南宣教士代表曾討論成立華人浸信會的差傳機構。2019年,華宇差會董事趙宏恩牧師第一次出席全華浸宣,當時差會還沒正式成立,他在大會中分享異象。這一年,宏恩牧師在工作坊介紹幾年來的工作,相信未來台灣浸聯會會跟不同地區連結。他表明差會的異象是要把全球華人連結一起宣教,這不單單是接棒而已,而是邀請所有人一起往前走。

宏恩牧師期望更多浸信會華人有更親密的關係,過去大家的工作比較獨立,但連結後可以做更多的工作,而華宇差會也是一個宣教平台,讓世界各地的華人浸信會都可以參與,因為「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太9:37下)宏恩牧師離開泰國後到訪菲律賓,與當地華人浸聯會簽約,並出席當地的差遣禮,因為有一位姊妹將會加入華宇差會。

楊德仁牧師認為台灣大小教會要同心合意做宣教,如果教會不做宣教,就必定關門。他認為華宇差會成立至今,成為了美好的見證。他表示,「華宇差會是台灣浸聯會的華人差會,也是美南將肩膀借給我們,讓我們在宣教的路上減少摸索。」

楊牧師進一步表示,浸聯會今年差派短宣隊,逐漸把會員教會的力量凝聚,成為正向的力量。全華浸宣大會結束後,他跟黃烱榕牧師商討如何調整步伐,比如可以直接透過全華浸宣的平台,接觸當地的浸聯會,了解宣教需要,差宣教隊去支援,目標地區包括泰國、緬甸、菲律賓等等。

透過國內、海外短宣及全華浸宣,開拓了沙龍浸信會魏欣如師母的眼界,她看見世界各地的需要,各地浸信會在禾場上努力,從本土本族開始到世界各地。她表示:「過去,桃園浸信會聯會連結到台灣浸聯會,到現在華人地區浸信會連結,透過合一連結去到更多地方完成上帝心意,也為華宇差會感恩。」

平鎮浸信會執行師母陳嘉華見證全華浸宣帶來地方堂會及差傳機構一番新景象。她表示,「首先感受到全球連結合一的趨勢,不止是宗派,而且堂會、差會和機構合一,一起做宣教,是這一次我們參加全華浸宣所看到的。在7月的時候,我們代表參加世界浸聯會大會的會議,包括宣教大會,在這些會議也看到有共同的心志,一起做宣教。在宣教的部份,地方堂會跟差會比較獨立、沒有交集。過去地方堂會談到宣教,不知道怎樣把人差出去,而差會有宣教士,但沒有教會支持,動員也有限。」她認為台灣教會被呼召,要回應並承接末世宣教的使命。

培育下一代牧者 當務之急
烱榕牧師坦言台灣浸信會最大的瓶頸是老化的的問題。他表示:「70年前,浸信會一個是非常有活力的宗派。但70年來,教會漸漸老化,大部份教會的年輕人都流失,原來的年輕人也變老。其次,浸信會是美國精神,比較獨立自主,是強項也是缺點。大家都各自為政,缺少合一連結。去年會員大會,上帝讓我們用RPG(復興禱告小組),每禮拜會員教會各自選時段RPG,對我們的連結有非常大的幫助。」

過去,台灣浸聯會與各地區主席交集不多。自德仁牧師接任,便與烱榕牧師商討如何滙聚各地區同工會的主席。今年3月,浸聯會執委通過「領袖培育推動計劃」議案。由於牧者年齡偏大,預估未來10年有100位浸信會牧者退休,換言之,需要另外100位牧者補進來。該計劃旨在培育下一代領袖,鼓勵退任牧者站在第2或3線協助前線年輕牧者,期待大型健康的浸信會承擔責任,照顧規模較小的教會。德仁牧師正與浸信會神學院譚國才院長商討如何培育下一代。第70屆會員大會報告,不少浸信會傳道人並非在浸神畢業,浸聯會一方面要認知問題所在,敞開接納來自非浸信會學派的牧者,另一方面也要再培訓牧者,認識浸信會的價值與特色。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世紀合唱團與神以「聲」相許半甲子 用和聲及旋律延續愛和屬靈傳承的美好祝福 (基督教論壇報)
我們要向耶和華歡唱!懷恩堂辦兒童詩班音樂會 跨宗派教會孩子齊聲歡呼讚美 (基督教論壇報)
生養眾多:對中東福音事工的九種願景 (Christianity Today)
天母扶輪社攜手六零幫舉行「看見曙光」 (網友/機構提供)
迷路的羊與宣教士相遇 珍珠家園關懷婦女生命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