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網絡促使人選擇「選購宗教」
郭偉聯憂新想法變教義
(2023年10月17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在疫情過後,數位化的發展迅速,線上與線下的生活融合。在十月六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舉辦研討會,探討靈性與數碼媒體文化的關係。其中,德州農工大學傳播學教授、宗教研究附屬教授Heidi Campbell指出,網絡發達催生「選購宗教」的行為──人們可在網上選擇聚會參與。此外,各地更出現離教或「無宗教」現象。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副教授郭偉聯則擔心無宗教人士的發展會更快,可能會促使日後討論重心放在無宗教群組上。

Heidi Campbell在會上探討宗教數位化或數位宗教化(digital religion),她指人們視數位(digital)為科技工具、社交空間,甚或是一種存在方式。而在數位媒體時代,人們更趨向以個人為中心,並開始有這樣的想法:我不必去教會或去寺廟認識宗教,透過網絡媒體能隨時隨地接觸到宗教信仰。

數位媒體和網絡靈活有彈性,也在改變人們的信仰生活。她舉例指,美國信徒過往上教會主要到附近的教堂,現在可選擇網上收聽講道,這稱之為「選購宗教」(religious shopping)。而過去幾年,教會基於疫情在網上舉辦聚會,例如有英國教會曾在棕枝主日舉辦線上朝聖旅程。她認為線上及線下的信仰生活不應再分割,而是融合。媒體能幫助人思考如何實踐信仰,以及與社會的連繫。

Heidi Campbell表示,在二十世紀,特別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年輕人對宗教組織的幻想破滅。他們看到虔誠的父母,對政府、宗教和其他社會機構失去信心,覺得世上不只一種真理,亦毋須只堅持教會所說的話。而過去三、四十年,北半球人們的宗教信仰方式亦發生巨大變化,逐漸出現離教或「無宗教」現象。人們認為靈性重要,但不屬於某群體,或想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信仰。這種情況在亞洲及南半球亦開始出現。

虛擬世界會否存在不公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副教授郭偉聯在會上回應,認為Heidi Campbell的分享很有見地。他又提出一些問題,指從基督教牧養角度來說,人為照顧靈性需要創造虛擬人物;如佛教徒在網上創造一個虛擬佛祖,甚或創造離世親人,又或是基督徒在網上「設計」上帝,與AI輔導者對話,這些情況或牽涉倫理問題。

此外,Heidi Campbell提及無宗教人士的現象,郭偉聯擔心無宗教人士的社群發展會更快,導致日後關於「數位宗教」的討論重心放在無宗教群組上。他估計宗教群體有可能將自己當作為無宗教人士,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信仰,但這可能會影響教義,或是將一些新想法變成教義。

快速發展的數位技術令人過著科幻電影般的生活,但郭偉聯質疑,若虛擬世界能解決所有不公、不平等、受苦等問題,這會影響人是否需要宗教?而虛擬世界會否存在不公?數位世界中的行為與人的存在有甚麼關係?

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副教授伍渭文在會上則提到,當大部份聚會或禮儀都能在網上進行時,擔心網上世界會超越或忽略神聖。Heidi Campbell認為,透過網絡讓我們與神交流,不一定消除神聖,要視乎不同的宗教傳統或禮儀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各人個別的神聖經驗。亦有人關注網絡世界有沒有邪惡的部份,Heidi Campbell表示,當科技於有利於個人的個人主義實踐時,邪惡就出現。

道教已設立數位資料庫

當日的研討會亦有介紹道教的數位化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黎志添教授以「數位科技與道教研究」為題,指道教方面已朝數碼化方向發展。他指經典及禮儀會失傳,故道教有很大需要將相關資料數碼化,這樣便可使更多人看到,以便日後研究之用。他表示,二〇一五年起,道教在網上設立了「道教數位博物館」、「道教經典文獻數位化資料庫」,以及「晚清晚清至民國廣東信道文人士紳數位資料庫」,三個資料庫均相連。

黎志添逐一介紹各個資料庫。「道教數位博物館」主要收錄廟宇、碑刻、神像資料,設地圖瀏覽界面,用戶可在電子地圖上瀏覽逾十萬廣州的廟宇位置及空間分佈。此外,數位博物館亦採用廟宇、神像系統,用戶可按當中的列表閱讀相關照片及資料。

「道教經典文獻數位化資料庫」則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合作推出,記錄了不同的道教經典文獻。黎志添指,該資料庫更設有比較功能,讓研究員比較不同經典。至於文人士紳的數位資料庫,記錄了對道教有重要貢獻的人物,目前還在籌備當中。

黎志添強調,將道教資料數位化是一個新里程碑,能使信道者能容易找到道家資料,亦有助學生、學者、研究員促進宗教對話。

是次聚會為「靈性、文化與華人社會:跨學科與跨信仰對談」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節演講,為該院六十週年院慶活動之一,於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鄭家純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專訪張清泉: 基督徒當如何為以色列及中東守望 (台灣國度復興報)
27年從不停歇!馬浸神忠心建立“宣教工廠” 培育精兵走進“宣教工場”完成福音大使命 (基督教論壇報)
611靈糧堂遠赴大馬古晉發放生命樹氣息 恢復神創造人美好旨意 (基督教論壇報)
學會愛我們鄰舍的恐懼 (Christianity Today)
木柵教會獻堂感恩禮拜 新堂推動新事工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