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那些當年翻譯中文聖經的學者
簡介12位一百年前參與中文聖經翻譯的中西學者,包括他們的幕後動人故事。
(2023年09月2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從十九世紀初年馬殊曼、馬禮遜直到今日,翻譯完成出版的中文聖經版本相當可觀,使用的文體、選擇的語系、參與的譯者等,十分多元而豐富,更留下許多幕後的動人故事,以下為讀者介紹其中幾位重要人物。

委辦譯本的推手:麥都思

麥都思(Walter Medhurst,1793 ∼ 1857)是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士,1816 年東來,先後駐足於馬六甲、檳城等地,於1822 年進駐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直到1843 年前往上海。他在上海創辦墨海書館、協辦仁濟醫院、獲選工部局首屆董事,可以說與上海初期的發展息息相關。麥都思至少參與翻譯三種中文聖經版本:《四人小組譯本》(另外三人為郭實臘、裨治文、馬儒翰)、《委辦譯本》與《南京官話譯本》,而且每次都是委員會中最主要的成員。《委辦譯本》成為十九世紀最成功的中文譯本,大半要歸功麥都思這位不辭勞苦的推手。1857 年初,麥都思返抵英國後三天病逝,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為華人而活。

協助麥都思的華人譯經者:王韜

王韜(1828 ∼ 1897)是江蘇人,父親王昌桂受雇於上海墨海書館,成為麥都思的中文老師。王昌桂去世後,王韜來到墨海書館,參與由麥都思主導的《委辦譯本》翻譯工作,他的文筆優美出色,為委辦譯本帶來甚多好評。王韜後來受理雅各(James Legge,1815 ∼ 1897)邀約,於1867至1870 年前往英國,協助理雅各將中國十三經譯為英文。王韜著作很多,也積極投入新聞報業、西學教育等領域,被視為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先行者之一。

為譯經而殉道:婁理華

婁理華(Walter Lowrie,1819 ∼ 1847) 是美北長老會宣教士,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畢業,父親曾任美國參議員,後辭職出任長老會宣教差會祕書長,極力鼓勵兒子加入海外宣教行列。婁理華於1842 年來華,之後代表寧波參加《委辦譯本》翻譯工作,1847 年赴上海開會,回程遭遇海盜襲擊,遭人投入海中喪命。掙扎中,他將手中的希伯來文、希臘文、英文合參聖經擲回船上,以供後人參考。數年後,其弟婁理瑞(Reuben Post Lowrie,1827 ∼ 1860)來華,行醫於寧波教會醫院,歷時六年後病逝。婁醫師之子路崇德(James Walter Lowrie,1856 ∼1930)即婁理華姪兒,一度名列《官話和合本》譯經委員會,婁家三代為中國不惜性命、無怨無悔,令人感佩。

西點軍校畢業的譯經者:克陛存

克陛存(Michael S. Culbertson,1819 ∼ 1862)是美北長老會宣教士,1839 年自西點軍校畢業後任砲兵中尉副隊長,1841 年退伍,進入普林斯頓神學院進修,1844 年畢業旋即來華,住在寧波、上海等地。因與《委辦譯本》委員會意見不同,克陛存與美國公理會裨治文一起退出,自行翻譯聖經,1863 年由美國聖經公會支持出版。可惜裨治文、克陛存先後於1861、1862 年病逝於上海,都來不及看到辛勞的成果。他們的譯本與《委辦譯本》同樣流通多時,且更忠於原文,有助神學生與傳道人研讀聖經。

官話和合本前期領導者:狄考文

狄考文(Calvin Mateer,1836 ∼ 1908)是美北長老會宣教士,1863 年來華,在中國四十五年,最重大的兩項貢獻,就是創辦登州文會館,即齊魯大學的前身,以及成為《官話和合本》翻譯前期的領導者。他強調,《官話和合本》的對象主要是聽眾,而非讀者,因為當時中國文盲比例仍高,他們只能聽聖經,無法讀聖經。狄考文強調口語的重要,形成《官話和合本》讓人琅琅上口的一大特色。狄考文晚年全心全力投入聖經翻譯,他曾說:「我的一生都獻給聖經的修訂工作,這項工作花費我大量心血,不過這大概也我一生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他倚重的兩位譯經助手,先是鄒立文,後為王元德,都是文會館的校友,師生同心協力參與譯經,獲得另一位譯經委員富善牧師高度稱讚。狄考文精通官話,編著《官話類編》,2017 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出版。

滔滔雄辯下完成的和合本聖經:王元德

狄考文牧師的華人助手王元德,在他後來自行重譯的新約序言中,忠實描述自己經歷的場景:「每逢夏季,各持譯稿,集煙台東山安歇樓,薈萃一室,各抒所見,互資考證。時而和樂可親,時而爭執紛紜,時而拍案大叫,負氣四散;少焉含笑以歸,從頭商量。每一定稿,恆滔滔雄辯,數日不決;終以西教士為主體,但求原文之苟同,難計文字之工拙。」有一次,譯經委員會在登州文會館開會,會期長達兩個半月,有位文會館的學生回憶,爭辯的聲音在戶外都可以聽見。

官話和合本後期領導者:富善

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36 ∼ 1925)是美國公理會宣教士,1865 年來華,任教於河北通州的神學院,對官話素有研究,先後編著《中英袖珍字典》、《官話萃珍》等書。1908 年狄考文去世後,富善接下《官話和合本》翻譯委員會主席重任,完成舊約翻譯及新約修訂。在歷次的翻譯會議中,他只有一次因女兒病危而提早離開,但仍指派華人譯經助手張洗心全程參與。他經常稱讚華人助手的付出與貢獻,在他主政時期,同意華人助手與西國譯者享有同樣表決權。1919 年《官話和合本》出版,他是唯一從開始到完成始終參與其中的翻譯委員。1925 年病逝於通州,在華六十年,《官話和合本》聖經是他不朽的豐碑。

內地會的譯經代表:鮑康寧

鮑康寧(Frederick Baller,1852 ∼ 1922),英國人,內地會宣教士,1873 年來華,先是在安徽、山西、湖南、貴州各省賑災、考察,1896 年接掌設於安徽安慶的語言學校,幫助新進男性宣教士學習中文。他是內地會最傑出的中文學者與教師,著有《英華合璧》(­The Mandarin Primer)、《日日新》(An Idiom a Lesson)等漢語教材,廣受歡迎,頻頻再版。他擔任《官話和合本》翻譯委員近二十年,並獲得內地會同意,放下其他事務專心投入譯經,貢獻甚大,與狄考文、富善並列《官話和合本》的三位核心人物,1922 年病逝於上海。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飢餓行動會伙食事工 助居民緩解經濟負擔 (教會公報)
兩度輕生未果被基督拯救 做工人變身愛筵大廚,活出愛主、愛教會的心 (基督教今日報)
玫瑰崗學校停辦 非天主教辦學團體接手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遠足及一棵芒果樹 釋放下一世代進入服事 (台灣國度復興報)
歐洲最大帳篷佈道會!法國3萬名吉普賽基督徒在戶外搭帆布大教堂敬拜神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