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理中有情、情中有理的好男人
香港神學學者闡述如何在男性情感教育中超越「男生重理性、女生重情感」的刻板印象和二元對立。
(2023年09月1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有些人把男女之別過度簡化為「男生著重理性、女生著重情感」。雖然事實並非如此純粹的二元對立,我們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來論述理性與情感的關係。

情感與理性、肉身與靈魂、超越與限制、男與女等,從來都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建立的。即我是有理性的情感人、有情感的理性人;我是有肉身的靈魂人、有靈魂的肉身人;在超越下受限制的人、在限制下超越的人;有男性特質的女人,有女性特質的男人,等等。

情感與理性
情感是指因與周遭世界互動而產生的即時心理和生理反應,例如,喜悅、驚慌、忿怒、心跳加速、出汗等。倫理學上,情感主義(emotivism)有別於主觀主義(subjectivism)。情感有關態度和感受,與事物的真實與否無關。情感是自然和直接的,沒有經過理性處理。年紀愈小的孩子愈反映這份自然和直接的情感,但同時,他們的情感也是處於社會化過程和需要道德來提升。

例如,有人對黑人的情感反應是負面的,看到黑人就聯想到犯罪、暴力和通俗文化等。首先,對黑人的負面情感可以是很自然和直率的表達,但表達情感也要顧及他人的情感。所以,不應該為了自然和直率的緣故,就放任情感,認為情感不需要接受教育。第二,對黑人的負面情感不單純是個人的,更可能是集體的情感,即我們在集體意識下,接受了社會對黑人的態度,並使之成為群體的習性(habitus)。第三,情感不牽涉事物真實與否,但當當事人和聽眾將自己的情感等同為事實時,由情感製造出來的偏見就更難得到處理,因為情感不再是想像,而是被視為事實,可以討論。基於以上原因,社會認為理性比情感可信賴得多。情感可以建構它所認為的事物,但理性不會,也不可以這麼做。理性講求客觀、證據和更好的理由。

不論是社會化結果還是身心結構原因,男人相對地傾向理性,女人相對地傾向情感。在男人主導的世界下,情感受到壓抑、不被重視,甚至被視為弱者的表現。例如,「男人有淚不輕彈」、「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淚」等講法,進一步分割理性與情感。

話說回來,理性不是想像中客觀、不受情感影響和不需情感支援的。我們總要問「那一個理性」?例如,馬克思主義的理性就跟自由主義的理性不同;環保主義跟資本主義的理性也有不同取向;原住民對狩獵的看法與現代人對動物的看法就不同。理性所反映的,可能只是某群體的價值和思考,甚於我們所以為的普世性。理性可能只是包裝著某種情感或反映某種社會敘事,骨子裡仍是情感。即理性其實取決於情感,為情感服務,而非完全客觀。國族主義某程度上就是一例。

此外,理性也可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當工具價值主導社會時,我們不可能只靠價值理性來對抗,更需要仰賴來自情感的勇氣,來堅持價值理性,我們需要情感來保護價值理性。同樣,價值理性也需要培養恰當的情感。當我們習慣說「知、情、意、行」,將「知」放在「情」之前時,我們也要考慮「情、知、意、行」,甚至「行、情、知、意」等不同模式。

理性與情感不是對立,而是理中有情、情中有理,以辯證方式交織。習慣了理性思考和理性表達主導的男人,可以如何多培育和運用他們的情感資源?

經驗與弱勢群體
我在大學從事近三十年教學和研究,已不自覺訓練出多用理性來表達。所以,有些讀者認為我的文字很難懂。事實上,我的論文和講道源於經驗(情感)多於抽象思考。經驗是相遇,以感官接觸世界,感受其中的人與事,繼而思考:「他們要向我說什麼?」「我要放下什麼才可以聽見他們所說的?」「我接觸了一個人還是一堆資訊?」「與他們相遇的經驗修正了我什麼?」按照布伯(Martin Buber)的理念,一切關係大致可分為「我—你」(I-Thou)、「我—它」(I-It)兩種。承繼猶太宗教Shekhinah的信念(意即「上主臨在萬物」),布伯認為我們不但可以從萬物中感受到上主的臨在,上主也在萬物中彰顯祂的光輝。那麼,我—你不限於可見的「你」,因為在你之中,「我」可以遇到上主。此外,我—你也不限於人,因為上主臨在萬物當中,樹木也可以是你。我—你與我—它最大的分別,在於前者的你是完整和獨立的個體,不是由我支配;而後者的「它」則是由我支配。若要與「你」有真實相遇,我就需要放下理性和情感所建立的偏見。然而,這並不代表,需要否定一切我—它關係,因為這樣在生活世界是不可能的。所以,問題不是我—你與我—它的對立,而是當我—它關係與我—你關係切割,我—你就不再為我—它提供相遇基礎。

上文提到,我的論文和講道源於經驗(情感),就是指我—你的相遇。我十幾歲時就進入弱勢群體中擔任義工,聆聽他們的故事、與他們同行。他們是精神病康復者、智障者、孤兒。之後,我接觸濫用藥物者、失智者、同性戀者、貧窮者、失明者、喪偶者、臨終者等。他們的遭遇不只開拓我的視域,更豐富我的情感世界。事實上,他們的遭遇(尤其受到社會歧視)攪動我的情感和理性世界。人不是簡單分為好人與壞人、成功與失敗、信徒與非信徒、理性與情感。與他們相遇,使我對社會給予我的理性訓練抱持一定懷疑,甚至也懷疑以教義(dogma)之名出現的教會真理。例如,失智者挑戰一般以理性、個體和品格等對人狹隘的理解。智障者不會用嚴謹辯論方式參與社會生活,但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不遜我們,只是他們並非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生活。這不是說理性思考和表達不重要,而是理性的排斥性和霸道性,令我們的生活變得狹隘、排斥、分類,甚於豐富和多元。

人際相處離不開權力,而權力多以理性運作,人也以此維護其權力。直接地說,權力就是論述。例如,博物館的陳設並非如我們想像中客觀,關於昔日的陳列、選材和陳述就牽涉權力。女性主義質疑,為何女人的聲音和樣貌都在公共領域消失?為何女人一定要跟隨既定的理性規則參與討論和表達?我們唯有放下慣常的理性,才可恢復受壓抑的感情,從而聽見弱勢群體的聲音,並從他們的角度認識世界。

反思喪偶
1.自我存在的解體

我比較不守規則(某種理性規則),並遊走於不同弱勢群體,這些都培養了我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又幫助我更坦誠地面對信仰,不拘於壓抑生命的教義。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內子離世,將我拋入一個理性暫時無效的生活。第一,人從不是孤島,人透過倚賴而存在。因此,她的離世讓我陷入存在的解體。存在的解體,源於關係中斷而無法彌補。我開始明白為何很多失戀者和離婚者會陷入極度困擾。情感的傷痛讓我明白主耶穌向我們所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這是一句充滿情感和愛的話,而非一則教義。釋經並不幫助我明白這句話,只有情感才可以。哲學家馬賽爾( Gabriel Marcel )說:「愛一個人,就等於對他說『你永遠不會死!』」這正是耶穌對我們的愛,使祂必使我們復活。因此我們可以說:「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在天家就會再見。」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3200名愛心跑者參加空英1919陪讀路跑 (網友/機構提供)
勵馨國際研討會 關注數位性別暴力問題 (教會公報)
總會宣教座談會台北場 籲教會重視青年聲音 (教會公報)
金鐘58》基督徒入圍名單一次看 創造愛的力量、恩賜皆來自神 (基督教今日報)
越南公寓惡火釀56死、孟加拉百間店面燒毀 為人類生存關鍵時刻禱告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