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精神病復元人士化身真人圖書 分享生命故事 盼公眾重新認識精神健康
(2023年08月1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精神健康問題近期再度引起社會關注,然而大眾對精神疾病復元人士了解有多深?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上月舉辦真人圖書館活動,安排十五位精神復元人士及家屬化身「真人圖書」,供活動參加者「閱讀」;藉近距離交流,讓外界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以及生活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盼望公眾重新認識「精神健康」。

破裂婚姻致抑鬱 女兒成為精神支柱

「不做情緒掌控的媽媽」是十五本真人圖書其中之一,書中主角阿儀親述患上精神病的經歷。「我好後生就做媽媽,但不知怎樣同丈夫相處,又要照顧小朋友,夫妻關係不好,最後還離婚。當時我情緒好差,不想見人,開始出現抑鬱同焦慮。後來妹妹發覺我有問題,就帶我去看醫生,發現患上精神病。」

讀者好奇,阿儀在患病期間有哪些難忘經歷。起初讀者以為是病患中的掙扎,卻原來是件感動的事。一次,女兒學校的社工問阿儀:「有沒有想過女兒如何形容你?」阿儀當時心想:「一定是個成日鬧人的呀媽,不會有好的評價。」豈料,社工覆述女兒的話竟是這樣:「一個好媽媽,好用心照顧我們!」阿儀靦覥地回答讀者。



問及如何從精神病康復,阿儀表示,自己經醫生轉介後入住醫院,期間參加了病人資源中心舉辦的課程,學習情緒管理、人際溝通等,並認識了許多同路人。「我知道自己並不是絕無僅有,覺得又有(人生)盼望。之後有院友帶我返教會,我開始明白,無論如何生活都不變,都要面對經濟問題、要照顧小朋友,但(教友)不介意我的過去,不時以電話同短訊關心我。在聖經入面,我亦找到自己的價值。」

阿儀認為運動、人際關係支援都是對精神疾病康復者的重要幫助。不過女兒的感受,更是對阿儀的當頭棒喝。「有一次,我看到女兒畫了一個好惡的女人,頭頂有兩隻角,側邊有外星文符號,還寫住『媽媽我唔想你鬧我,我好想同你玩』。我頓時反思,自己幾時變成一個只跟從社會價值觀的媽媽,只看重女兒的功課同溫書,忽略她的真正需要?我開始留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鬧阿女,不再過份著緊她的學習。」自此,阿儀的病逐漸好轉,從每日要服食十三夥藥丸,到現在已經減半。

重投職場需勇氣 朋輩支援效益匪淺

另一本圖書「重投職涯的突破」的主角Katy則分享,自己本來學業成績優異,但童年及青少年的一些經歷,加上居住的環境影響,令表現一落千丈。此外,她與家人關係亦出現問題,更被逐出家門,令她不再信任別人,也不時自我懷疑,逐漸出現幻聽、幻覺,最終被診斷患上思覺失調。幾經波折,Katy終於接受了輔導,並獲安排到中途宿舍生活。「住宿舍的六年間,我積極建立生活規律,又透過參與義工活動和朋輩支援課程,重新建立對別人的信任。」後來Katy更鼓起勇氣尋找工作,為生活賦予新的價值。

惟Katy表示,其上司對復元人士不太接納,即使她的工作效率超乎上司要求,仍被諸多批評。幸透過輔導,Katy加深自我了解,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並學會分辨別人說話的真偽。加上朋輩導師的鼓勵,她決心克服工作上的難題,更希望未來能夠從事社福工作。Katy認為,建立友際關係對復元人士十分重要。

早前的精神病人行兇事件,令大眾質疑政府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是否足夠。阿儀認為,公立醫院醫生應診時欠細心,對病人狀況不會尋根究柢是一大問題。阿儀直言,近期幾宗與精神病人相關的事件,都影響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的印象。「以往社會上較能接納抑鬱等情緒上的精神病患者,但事件發生後,社會似乎對所有類型的精神病患者,都顯得避忌。」阿儀呼籲公眾打破這種觀念,重新建立對復元人士的信任,若看到有人在哭,不用以疑惑的眼光注視,卻可以遞上紙巾;看到有人自言自語,也無需太驚慌。她又建議政府加強宣傳,教育公眾如何幫助、關心精神病患者和復元人士。她更寄語同路人:「信有出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南投風災後物資短缺 安得烈食物銀行發送食物箱援助 (台灣國度復興報)
如何因應AI浪潮? 不要懼怕不足。勇敢冒險才能發現新大陸 (基督教論壇報)
「喝酒可以嗎?同居可以嗎?」Z世代要了解生活中的「灰色地帶」 美教會青年領袖:捫心自問四個問題 (基督教論壇報)
成為禱告的殿 兒少青聯合祈禱 (教會公報)
即刻援助南投!安得烈食物銀行發送安心食物箱,幫助災區度過困境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