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內地民間信仰成趨勢
邢福增籲勿以功利角度看基督
(2023年08月0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根據數字,抖音近五年關於寺廟的搜索有明顯升幅,反映當今內地青年的信仰需要。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日前在D100《恩典時刻.時代論壇》上表示,宗教發展與社會變遷關係密切,直言基督教在內地有「民間信仰化」的趨勢,信徒多從實用角度決定信仰。他強調,人面對逆境應常存盼望,找出上帝給信徒的責任,時刻歸向上帝。

民間信仰講求實用受追捧

宗教發展與社會變遷密不可分,社會變化影響人的心靈、生存環境、需求、掙扎等。而當宗教能有效回應大眾需求時,人更傾向從信仰角度尋找出路。邢福增解釋,中國民間信仰追求實用性、功能性的滿足,源於「追求一己之福、趨吉避凶」的人性 ;加上沒有甚麼成本,容易得到寄託與盼望,所以大眾更傾向這種信仰模式。

有別於西方宗教信仰,中國民間信仰屬非組織性,而且不會有任何承諾可言,不會有決志或受洗之事。邢福增表示,參與民間信仰儀式不等於信徒的特性,對當今宗教敏感的內地來說較為友好。另外,民間信仰在二〇〇〇年後復興,亦與政府的取態有關。政府鼓勵用中國本土宗教壓抑基督教高速增長,更將部份宗教場所塑造成旅遊景點,故現今青年接觸民間信仰的機會較多。

昔日因病信主普遍 提醒歸向神應從心

被問到可否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基督教熱,與現今年輕人的宗教需求做對比,邢福增指,兩者的性質略有不同,無法直接比較。八、九十年代的基督教熱主要集中於農村,而現今青年的宗教取態則聚焦在城市。

邢福增表示,八、九十年代的人因為希望得到神蹟治病而轉向基督教,因病信主很普遍,反映因貧窮而尋找基督信仰的情況普及。當時人民帶著中國民間信仰的心態,從功利角度轉向敬拜上帝,邢福增認為是「基督教民間信仰化」的體現。加上當時社會認為民間信仰是封建迷信,而基督教是合法對象去滿足這種訴求。

邢福增認為,隨著九十年代的基督教熱潮冒起,大學生接收基督教途徑增加,基督教文化熱對千禧後的城市知識分子有深遠影響。當時城市教會的增長,亦反映了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興趣上升。他們覺得基督教是西方文化,是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參考或出路。雖然仍然有人帶著功利眼光看待基督教,但相信在教會的教導下,這種情況會有改善。

最後,邢福增提醒信徒應該在逆境中常存盼望,歸向上帝。當感覺靠自己找不到出路時,嘗試找出上帝給信徒的責任,求主賜予面對困難的韌力。雖然未能改變外在環境,但仍然要相信,因為盼望給信徒力量。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詭譎多變的時代如何找出路?桃基盟齊聚為國守望 潘劉玉霞牧師:洞察時代趨勢回應需要 (基督教論壇報)
睽違四年 龍潭女監58位同學施洗 牧者:信主是一時、像主是一世 (基督教論壇報)
當牧養遇上驟變的社會 如何快速回應時代? 首屆台灣基督教教育博覽會 助牧者同工找回宣講福音初衷 (基督教論壇報)
爸爸們,放下獵槍,讓女兒們去吧! (Christianity Today)
美好腳蹤繪本工作坊 傳承台灣人物故事之美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