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民間信仰成趨勢 邢福增籲勿以功利角度看基督 (2023年08月04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根據數字,抖音近五年關於寺廟的搜索有明顯升幅,反映當今內地青年的信仰需要。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日前在D100《恩典時刻.時代論壇》上表示,宗教發展與社會變遷關係密切,直言基督教在內地有「民間信仰化」的趨勢,信徒多從實用角度決定信仰。他強調,人面對逆境應常存盼望,找出上帝給信徒的責任,時刻歸向上帝。


民間信仰講求實用受追捧

宗教發展與社會變遷密不可分,社會變化影響人的心靈、生存環境、需求、掙扎等。而當宗教能有效回應大眾需求時,人更傾向從信仰角度尋找出路。邢福增解釋,中國民間信仰追求實用性、功能性的滿足,源於「追求一己之福、趨吉避凶」的人性 ;加上沒有甚麼成本,容易得到寄託與盼望,所以大眾更傾向這種信仰模式。

有別於西方宗教信仰,中國民間信仰屬非組織性,而且不會有任何承諾可言,不會有決志或受洗之事。邢福增表示,參與民間信仰儀式不等於信徒的特性,對當今宗教敏感的內地來說較為友好。另外,民間信仰在二〇〇〇年後復興,亦與政府的取態有關。政府鼓勵用中國本土宗教壓抑基督教高速增長,更將部份宗教場所塑造成旅遊景點,故現今青年接觸民間信仰的機會較多。

昔日因病信主普遍 提醒歸向神應從心

被問到可否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基督教熱,與現今年輕人的宗教需求做對比,邢福增指,兩者的性質略有不同,無法直接比較。八、九十年代的基督教熱主要集中於農村,而現今青年的宗教取態則聚焦在城市。

邢福增表示,八、九十年代的人因為希望得到神蹟治病而轉向基督教,因病信主很普遍,反映因貧窮而尋找基督信仰的情況普及。當時人民帶著中國民間信仰的心態,從功利角度轉向敬拜上帝,邢福增認為是「基督教民間信仰化」的體現。加上當時社會認為民間信仰是封建迷信,而基督教是合法對象去滿足這種訴求。

邢福增認為,隨著九十年代的基督教熱潮冒起,大學生接收基督教途徑增加,基督教文化熱對千禧後的城市知識分子有深遠影響。當時城市教會的增長,亦反映了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興趣上升。他們覺得基督教是西方文化,是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參考或出路。雖然仍然有人帶著功利眼光看待基督教,但相信在教會的教導下,這種情況會有改善。

最後,邢福增提醒信徒應該在逆境中常存盼望,歸向上帝。當感覺靠自己找不到出路時,嘗試找出上帝給信徒的責任,求主賜予面對困難的韌力。雖然未能改變外在環境,但仍然要相信,因為盼望給信徒力量。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3年08月07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