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關愛台灣客家人三十多年的美國「媒婆」
(2023年07月1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在台灣苗栗鄉下,有一個叫做「三義」的小鎮,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三義住著一位相貌明顯與當地人不一樣的外國人,她在客庄定居了30多年,這裡早已成為她的家,她也融入這裡,成為台灣鄉下的一道風景。當人問她是否來台灣「傳教」時,她回答:「我不是來『傳教』,我是來當『媒婆』。媒婆的工作是介紹兩個人,給他們機會互相認識,建立關係,但不能勉強他們。我來讓人有機會認識創造及愛他們的神,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

摯愛客家
她叫葛欣如(Brenda Carter),來自美國弗羅里達。她回憶說她剛到台灣時,爲了學中文,住在一位客家人基督徒朋友家。朋友的媽媽撫養8個孩子長大,是典型性格剛強的客家人,雖然女兒信主,但她多年堅持拜拜的傳統,女兒也從未在談到信仰時使用客語。一次葛欣如以英語暗示這位朋友以客語帶媽媽禱告,媽媽禱告完驚訝感動到流淚,問:「你們的上帝也聽得懂客家話?」這讓葛欣如體會到語言的重要,但她說到如今仍然很慚愧沒把客語學得更好。

很多客庄教會現在都不講客語了。聚會用客語有些難處,包含牧者不一定會講客語,會友不都聽得懂客語,等等。雖然有難處,但葛欣如覺得,特別是在鄉下,如果不使用客語,儘管可能比較會吸引非客家人,卻沒有幫助到當地的客家人——他們很可能會把基督教信仰當作非客家人的信仰。

葛欣如早期多年堅持三義崇真堂主日崇拜時必須將華語翻譯成客語,但年輕的客家人都講華語,連長輩幾乎都能流利使用華語,客語翻譯慢慢就無以為繼了。「其實很多長輩心裡的語言還是客語,我覺得有點可惜,」她說。25年前,有一位70歲的客家鄰居是她傳福音的對象,某個主日難得自己進到教會,結果那一堂剛好沒有客語翻譯,他一聽到講華語,轉頭就要走。葛欣如趕緊挽留他,他說:「我還以為你們是客家教會。」

葛欣如回美述職時,會以「東方的猶太人」來向美國人介紹客家人。她說,美國人對猶太人有一些既定的看法,和客家人非常類似,「就像硬幣兩面,好或不好是一體兩面。」譬如節儉是美德,小氣卻不好;硬頸可以是擇善固執,也可以是頑固、倔強。她還介紹客家婦女有「三大」──女人腳很大,因為要下田工作,讓男人考取功名,所以不能裹小腳;口袋大,因為很節省;手帕大,因為生活很艱苦,常常要擦汗水和眼淚。「客家族群就像他們的土樓,為了保護自己,對外窗口很少,外人很難打進去。但與其說客家是福音的硬土,不如說他們是被忽略的一群人。」

1986年,葛欣如初次到台灣,在台北基督書院教兩年書後,回美國募款一年,1989年底回台,「我決定繼續當『媒婆』,介紹台灣人與上帝建立關係。」起初她在師大國語中心學華語,常和客家朋友坐野雞車或開一輛破車一個禮拜南下兩趟,以英文班和當地人建立關係,也協助剛成立的三義福音中心。來來回回持續一年半後,她確定以客庄為禾場,於1991年與客家朋友一起搬到三義,協助那裏的一對宣教師士夫婦。1993年,以客家宣教為異象成立的跨教派「崇真堂」改名為「三義崇真堂」,葛欣如加入其中成爲主要同工之一。

葛欣如坦言,外國宣教士比較容易適應基督書院的環境,所以那裡比較不缺外國人服事。但她看到的是三義的需要,這裏有許多人從來不知道耶穌、沒有讀過聖經。雖然耳聞客庄是福音硬土、客家人硬頸,但她認為父親也說她從小很頑固,所以也許神就是要把她放在這個地方。接觸客庄後她也覺得一切都很好,「神非常自然地把我的心轉到三義。」

謙卑服事
三義自日治時期即以木雕聞名,但在地木雕70%和民間宗教有關係。事關生計,加上客家人很難放棄祭祖傳統,傳福音碰到很大的困難。葛欣如說,許多人接觸福音後覺得很棒,但因為要付的代價太大,考慮到要面對的壓力之後就退縮了。

無論環境如何,葛欣如都努力做撒種的工作。她幼時其實頗內向,在5個兄弟姊妹中,常常安靜到讓人忘了她的存在。但宣教讓她無時無刻想著如何和人建立關係、傳福音,開始變得愛説話,和誰都能聊。

2012年從加拿大返台落腳三義的陶藝家吳菊是崇真堂核心同工,參加葛欣如的讀經小組好幾年,她認為葛欣如最大的恩賜莫過於高度親和力,「她總是讓人一見如故,非常有魅力,三義的老人一半以上都認識她。」

然而,同工之間看法不同在所難免,和在地同工的磨合成了一門不容易的功課,讓她學習如何定睛在神身上。二十年前,她一度因為各方壓力接踵而至,感到極度痛苦,正當她很想離開三義,神在一次聚會中,藉著取自以賽亞書53章的詩歌歌詞讓她專注於主耶穌,思想耶穌的榜樣:「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她想到耶穌來到世上,沒有得到他配得的榮耀,該有的尊敬與順從,反而被羞辱、誤會和辱罵!耶穌可以不來,他來不是為了從人們身上得到什麼,而是單單為了人們的需要:「那一刻,好像耶穌在邀請我說:妳願不願意單單因為這些客家人的需要,回三義繼續服事下去呢?即使他們繼續不尊重、不感謝妳,但單單為了三義的需要,妳願意嗎?」

當與同工起衝突時,她一開始只看到她的「對」與他們的「錯」。直到神終於攻破她自以為是的心,讓她看到即便她是對的,若缺乏愛,看不到聖靈的果子,她在神的面前還是錯。她深深省察自己:「我發現多年來我是用肉體去努力成就屬靈的事。但是基督徒百分之百是靠著耶穌為我們成就一切,當我想證明我對或為自己辯解,從而建立自己的義,就是把福音和耶穌丟掉,變成行善積功德的心態。」

聖靈不斷地提醒葛欣如福音的內涵,她也不斷傳福音給自己,並經驗到在福音的好消息裡,她是安全的,可以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防備、不再為自己辯解。爾後當她聽到別人的批評,她會說:「如果你真的認識我,你會知道我比你所說的還糟糕。」因為在福音裡有安全感,她能夠在人前承認自己的不堪及驕傲。

曾經受苦那麼多年,讓她更能同理他人的掙扎,當她為許多台灣的牧者上課時,總會先問他們:「你會用安息、輕省、容易來形容自己的事奉嗎?」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她會提醒他們耶穌說:「勞苦和背負重擔的人哪,到我這裡來吧!我將使你們得到安息。」雖然有擔子、有軛,但它們是輕省 的,是容易的!耶穌不會騙人,為什麼人沒經驗到這種生活呢?「因為我們沒有專心向神,我們想避免或脫離患難,但很多磨我們的事,就是在塑造我們,讓我們越來越像耶穌。」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傳福音」是基督徒在職場上的首要任務嗎? (Christianity Today)
國際和平愛修會復辦 將參訪佐渡島 (教會公報)
我愛台灣宣教營行前會 展開地方教會服事之旅 (教會公報)
祂釋放極其真實的愛!50禧年後靈風Young起來,神要得著下一代的心 (基督教今日報)
SPARK特會勉勵信徒實踐職場宣教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