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周保松:宗教自由實踐比想像難 由制度到個人都是未完的功課
(2023年03月01日)
推薦本篇新聞 : 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報道:伍詠詩】【時代論壇訊】「政治關於國家與政府,宗教則關於人的救贖與安頓,兩者看似無關,但歷史上充滿張力。」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早前在一場以「宗教與政治」為題的講座上提到,三百多年前歐洲社會仍是政教不分、充斥宗教戰爭,但今天社會容許宗教多元,人們擁有信仰自由,制度上政教分離,而這種政教關係並非必然。

講座中,周保松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出發,講述現代民主社會如何處理宗教與政治關係。他指,歷史上因政教不分出現的迫害和衝突多不勝數,宗教戰爭連綿不絕,生靈塗炭,十六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企圖從制度上解決問題,提出政教分離及宗教寬容的新想法。當人們認同國家應保障公民享有信仰自由權利,也要接受自由必然帶來的多元社會,每個人都有轉教及脫教的權利。「問題是,如你是虔誠信徒又有權力在手,為何要容忍其他宗教?既然你相信自己宗教才是真理,為何不能運用此權力作出限制,眼白白見別人誤入異教仍不干預?」

周保松續指,洛克提出的回答,關乎信仰本質,認為信仰是發自內心認可的真實,若透過脅迫推行宗教,不讓人自由反思和選擇,是與信仰本質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支持制度上保障宗教自由,並不代表接受每個信仰都是同樣真實,而是尊重每個人都是自主個體,有獨立思想判斷的能力。

不過現實中實踐對信仰自由的尊重,則相當複雜。周保松舉例,早年法國曾有法例禁止在校園內佩戴有宗教色彩的飾物,有穆斯林學生和老師因戴頭巾而被拒入校,引起爭議。「政府會以集體利益、公共秩序、國家安全、社會道德教化等理由,對某些宗教實踐作出限制,或將某些教派打為異端。」周保松強調宗教自由權利的背後,是對他人自主的尊重,可是在實踐上,人對自己的信仰或信念愈堅定,對他人的觀點就愈難容忍和接受。他坦言,聆聽及理解他者比想像中困難,需要「個人修煉」:「無論是制度或社會實踐或個人層面,都是未完的功課。」

在講座中回應的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認同信仰自由的重要及實踐難度。他舉例,內地不少維權律師是基督徒,當他們為法輪功人士辯護時,亦引起家庭教會的內部爭議,有人覺得法輪功是異教,不應為他們打官司;但律師從宗教自由角度出發,認為即使不認同被告的宗教,也要捍衛其權利,可見實踐信仰自由時會出現張力。

講座是崇基學院神學院六十週年步行籌款活動之一,二月十日於網上舉行。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以巴恐襲不斷 真主黨蠢蠢欲動 (台灣國度復興報)
德州亞美尼亞教堂被評為2022美國年度頂尖建築 (基督教論壇報)
美國前副總統彭斯分享70年代阿斯伯里復興: 我的生活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督教論壇報)
光鹽教會親師童樂會 讓關係更靠近 (教會公報)
開放世代研究 探討青年關注議題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