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松:宗教自由實踐比想像難 由制度到個人都是未完的功課 (2023年03月01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報道:伍詠詩】【時代論壇訊】「政治關於國家與政府,宗教則關於人的救贖與安頓,兩者看似無關,但歷史上充滿張力。」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早前在一場以「宗教與政治」為題的講座上提到,三百多年前歐洲社會仍是政教不分、充斥宗教戰爭,但今天社會容許宗教多元,人們擁有信仰自由,制度上政教分離,而這種政教關係並非必然。


講座中,周保松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出發,講述現代民主社會如何處理宗教與政治關係。他指,歷史上因政教不分出現的迫害和衝突多不勝數,宗教戰爭連綿不絕,生靈塗炭,十六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企圖從制度上解決問題,提出政教分離及宗教寬容的新想法。當人們認同國家應保障公民享有信仰自由權利,也要接受自由必然帶來的多元社會,每個人都有轉教及脫教的權利。「問題是,如你是虔誠信徒又有權力在手,為何要容忍其他宗教?既然你相信自己宗教才是真理,為何不能運用此權力作出限制,眼白白見別人誤入異教仍不干預?」

周保松續指,洛克提出的回答,關乎信仰本質,認為信仰是發自內心認可的真實,若透過脅迫推行宗教,不讓人自由反思和選擇,是與信仰本質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支持制度上保障宗教自由,並不代表接受每個信仰都是同樣真實,而是尊重每個人都是自主個體,有獨立思想判斷的能力。

不過現實中實踐對信仰自由的尊重,則相當複雜。周保松舉例,早年法國曾有法例禁止在校園內佩戴有宗教色彩的飾物,有穆斯林學生和老師因戴頭巾而被拒入校,引起爭議。「政府會以集體利益、公共秩序、國家安全、社會道德教化等理由,對某些宗教實踐作出限制,或將某些教派打為異端。」周保松強調宗教自由權利的背後,是對他人自主的尊重,可是在實踐上,人對自己的信仰或信念愈堅定,對他人的觀點就愈難容忍和接受。他坦言,聆聽及理解他者比想像中困難,需要「個人修煉」:「無論是制度或社會實踐或個人層面,都是未完的功課。」

在講座中回應的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認同信仰自由的重要及實踐難度。他舉例,內地不少維權律師是基督徒,當他們為法輪功人士辯護時,亦引起家庭教會的內部爭議,有人覺得法輪功是異教,不應為他們打官司;但律師從宗教自由角度出發,認為即使不認同被告的宗教,也要捍衛其權利,可見實踐信仰自由時會出現張力。

講座是崇基學院神學院六十週年步行籌款活動之一,二月十日於網上舉行。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3年03月02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