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覺生字覺】不被隱藏的創造 成為自己而認識上帝 |
|
(2022年07月22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0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林婉婷台東報導】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舉辦、在Sawalian ‘Amis(東美)中會Ciwkangan(長光)教會進行的第7屆「全國原住民青年信仰扎根營」邁入第三天。上午眾與會者參與Ciwkangan教會主日禮拜,並在會中獻詩〈所有美善力量〉;下午聆聽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Ayah Demaladas(洪仲志)帶來第四場專講「基督教信仰中的汙名認同」。
「身為基督徒,我們都很清楚一句話:在神,沒有難成的事。」Ciwkangan教會牧師Fuyan Suda(張培理)以歌羅西書1章15到18節經文、「超越萬有的主」為題證道時表示,在馬太福音19章26節裡耶穌也說「人是不能,但在上帝,事事都能」,這個意思並非信仰上帝後、基督徒將萬事亨通,而是上帝大有能力、使基督徒行出上帝視為美善之事;主題經文中,保羅同樣以這個觀念勉勵歌羅西教會。
Fuyan Suda進一步解析主題經文,點出耶穌不是靈體,而是道成肉身、犧牲自己、死裡復活、施行拯救,顯明上帝是與人同在的上帝,陪伴人們去面對生命苦難、得著平安。耶穌基督是萬有的主,超越死亡權勢,且慈愛超過一切:他的復活是使人與上帝和好、成為上帝子女,彰顯上帝慈愛。最後,Fuyan Suda鼓勵眾人以堅定信仰、倚靠上帝行出美善的事。
17日下午、「基督教信仰中的汙名認同」專講開始,Ayah Demaladas先請眾人思考「白人耶穌」議題,接著邀請總會原宣助理Iyu Lekal(高佩諭)分享「外婆的餅乾盒」故事:Iyu Lekal的外婆在6年前過世,當家人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在外婆最喜歡的櫃子底層有一個餅乾盒;打開盒子後,發現裡面收藏當年外婆親手縫製、Iyu Lekal在小學參加Ilisin所穿著的傳統服飾。雖然在那之後,Iyu Lekal再也沒有參加Ilisin,但她非常感謝外婆為她珍惜、保存這套服飾。
為何族服不敢穿在身上、只能偷偷收藏在盒子裡?Ayah Demaladas指出,這就是一種汙名。「汙名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指族群對自己的生活樣貌及文化有負面感受,因而極力排斥自己的母文化及表徵,並向另一種文化快速靠攏或同化。
而基督信仰中的是否有汙名存在呢?在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在教宗詔書中指出宣教任務是「引領野蠻人信主」;道明會第二次在台灣宣教時曾在報告提出「將生命的糧,帶給這些不幸的受造物」;蘇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師杜嘉德(Carstaris Douglas)在報告中曾寫道「福爾摩沙對我們的呼喚如此強烈:請來幫助我們」。而在前幾年的「馬太鞍事件」中,有位在地青年表示,基督宗教與在地文化有主客地位,基督宗教成為上位的文化指導者,違背信仰的文化觀點都被視覺會為要革除、改善的慣習。
Ayah Demaladas說明,從上述的歷史報告和當代青年說法,可以觀察到基督宗教存在非黑即白的「二元觀點」。當一個外來者進入某個環境,會以其背景知識和經歷來歸類、認識這個環境的人事物,因此區分出「我們」和「他們」;他者在過程中容易遭到貶低和邊緣化。
Ayah Demaladas介紹出她的理論:基督宗教信仰生命價值體系,要原住民「向上接近神」,從未開化的原住民,走向原住民基督徒、放棄傳統、努力服事且最終得救,這其實隱含著「野蠻人走向文明人」的歷程。然而原住民生命價值體系則相反,是「向下成為人」,從起初是受限於外界的「浪漫的原住民」想像,接著進一步接觸文化與發展認同、生命價值,最終成為「人」;而聖經也記載,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創造,都有上帝的形象,「認識自己,是認識上帝。」Ayah Demaladas引用加爾文所言,並又強調原住民的傳統中有信仰精神:「我們往下,不是不接近上帝,而是接近上帝的創造、整全。」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
|
|
|
|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