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關鍵面對-秋季論壇》網路新世代 教會回應讀經挑戰
(2019年09月0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國度復興報 記者 魏麒原 台北報導

基督教福音協進會舉辦的「關鍵面對-秋季論壇」,於9月5日在iM行動教會舉行,邀集各領域專家、牧者,針對台灣教會未來面對的核心關鍵議題「論讀經」、「談生死」進行倡議,論壇由夏昊霝牧師(福音協進會)主持。

夏昊霝牧師。魏麒原攝

針對「新閱讀世代的讀經挑戰」主題,夏昊霝牧師開場時表示,在閱讀習慣迅速變遷的新時代,從紙本到手機、從文字到影像、從語言到體驗,教會該如何推動讀經呢?教會在要求屬靈復興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屬地的責任。

會中邀請王茂彩執行長(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透過視訊講「讀經江湖的九流十家」,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講「閱讀革命:今日讀經現實與挑戰」,台灣大學秦曼儀副教授探討「創新閱讀素養:以近代早期法國新教徒聖書閱讀經驗為例」,「閱讀人」社群創辦人鄭俊德弟兄講「閱讀前線:社群閱讀新模式」,董家驊牧師(石牌信友堂)講「解構與重建:讀經作為信仰實踐」。

讀聖經的技巧與方法

如何讀聖經呢?王茂彩執行長指出,以教會推動讀經運動經驗,一天讀10章,一年可讀聖經3遍,因持續不易,一旦中斷,就很難再恢復讀經。於是就有機構推出各種不同讀經輔助材料,包括《每日研經釋義》、《靈修日程》、《靈命日糧》、《活潑的生命》,藉由恩賜不同的牧者解說聖經經文,透過閱讀神的話語,把人帶到神面前,禱告經歷神。

柯華葳教授。魏麒原攝

「台灣教育普及,卻充斥獨立閱讀判斷能力的識字文盲,不斷轉傳別人的文章。」柯華葳教授說,科技發達,從老到少上網滑手機,即使閱讀也是為考試而讀書的「功能性閱讀」,家庭也缺乏親子共讀,造成新時代「不讀」的現象。要提升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學,擺脫「標準答案」的框架。要學習閱讀,就如同希伯來書作者所寫的「心竅練習通達、吃乾糧」的長大成人,亦即學習獨立閱讀,且能回應、判斷、思考,而不是仍像嬰孩還在吃靈奶(來五13-14)。

柯教授建議說,讀經一次可以讀一個長段落,不急著翻參考書籍,而是從經文的上下文思想神的話語,反覆出現的字詞通常是作者關注的重點,譬如馬太福音不斷出現「應驗」字詞。思想神的話語,還要跟自己的經驗連結,不被讀經輔助材料作者背後的見解所左右,培養思辨能力,有個人獨特的見解。

鄭俊德弟兄。魏麒原攝

介紹社群閱讀的新趨勢,鄭俊德弟兄說,他投入這個事業的起心動念,是為成為別人生命的需要,影響一個大人就可以影響一個家庭,目標是影響千萬人,他創辦「閱讀人」社群已12年,現有116萬粉絲,但他也提出一個驚人的統計數據,在一份調查中,台灣成年人平均7年才買一本書,顯示台灣人不再買書閱讀,而是以其他形式取代。

「讓人們有需要閱讀的動機!」鄭弟兄說,他社群的異象是「讀書、讀人、讀世界」,就是讓人有閱讀的需要,使用所閱讀的知識,改善婚姻、親子關係,甚至使用知識改變社會。譬如他就辦過「淨灘讀書會」,淨灘完,參與者一人一本書開讀書會,了解如何做環保,或是「跑步讀書會」,跑完步,聚在一起讀書分享。甚至開辦線上讀書會,藉由線上留言,共享知識,一星期可以讀200到300本書內容的精華。

董家驊牧師。魏麒原攝

讀經作為信仰實踐

以「解構與重建:讀經作為信仰實踐」主題來講,董家驊牧師分3個部分說明,一、教會為何走到現今讀聖經的方式?董牧師說,現在人手一本聖經的閱讀習慣,跟初代教會截然不同,當時會堂共享殘缺的聖經章卷,會堂集體朗誦經文,各會堂間還得交換章卷,也跟200年後的閱讀方式不同。他從「中產階級」、「印刷術」、「影音」、「網路」幾個因素來解答問題,工業社會興起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將注重邏輯、效率、品管的方法引進教會,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教會引進工具,理性進行系統性造就及品質風險管理,捍衛已經在做的事,卻很少用理性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

引用現代傳播理論學者馬素‧麥克魯漢(MarshallMcLuhan)的名言「媒介即信息」,董牧師說,使用什麼媒介就是傳遞一個信息,新媒介會帶來「強化、恢復、取代、逆轉」效應。譬如印刷術發明,人手可以一本紙本聖經的結果,強化個人可以跟上帝有親密的關係;取代:取代過去中世紀天主教彌撒的群體朗誦,以及用圖畫、雕像傳遞上帝的話語的媒介;恢復:因著印刷術發明,教會開始關注保羅書信,甚至帶來宗教改革;逆轉:當新媒介被推到極致,就會帶來逆轉的果效,過度強調個人的結果,造成個人脫離群體性,缺乏在群體共思的能力。

隨著科技發展影音、網路、社交媒體出現,也大大改變聖經閱讀的形式。董牧師說,影音加強了人用視覺、聽覺理解聖經,取代文字閱讀的時間,影音也恢復了人們對啟示錄、但以理等天啟文學的重視,只是過度強調影音的結果,也會帶來逆轉,造成資訊破碎化,見樹不見林;同樣的,網路、社交媒體的出現,強化個人的參與,視訊會議則取代人與人實體的見面,恢復公民廣場暢所欲言的傳統,只是社交媒體的演算法,讓用戶重覆接觸有限資訊,逆轉破壞公民社會自由選擇的運作邏輯。

為何要閱讀聖經?董牧師說,讀經做為信仰重建,更是與主相遇的實踐。如同耶穌挑戰法利賽人,閱讀聖經最重要就是為主作見證,但當我們閱讀聖經、置身上帝的劇本中,是會帶來生命改變,挑戰別人習以為常的眼光。聖經是上帝自我的啟示,閱讀聖經會讓我們經歷「視域融合」,看見不同視界的豐富,自己的觀點被挑戰、被更新,並經歷改變。

如何閱讀聖經呢?董牧師說,一、在傳統中讀聖經(牧者)。我們永遠是在傳統中閱讀聖經,譬如讀和合本聖經就是在和合本翻譯的傳統讀經,在共同的傳統下,弟兄姊妹得以溝通,個人也才能反思。「大公教會」傳統是上帝的教會在過去二千年歷史形塑的傳統,然而上帝的話語是不被傳統限制,反而不斷更新而變化,同樣的,在教會教導弟兄姊妹的牧者,也須在傳統中被上帝的話語更新;二、在群體裡閱讀(教會)。每個人的視域都是有限的,透過群體閱讀所提供的多元、不同的視角,會對真理有新的認識。譬如討論到大衛與約拿單,大家總從大衛的視角,約拿單認出大衛是上帝揀選,但若從約拿單視角觀看,其實約拿單在家中是不被重視、被冷落的孩子;三、投入式反思(全人參與)。全人包括個人的情感、意志及行為,個人應敞開生命來到上帝話語的面前,反覆思考上帝的話語,與上帝有真實對話的連結,並實踐上帝的話語。

教會牧者同工及弟兄姊妹參加關鍵面對論壇。魏麒原攝
夏昊霝牧師。魏麒原攝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殺人三年後聽了福音歌曲伏法認罪 法庭朗誦這首敬拜歌〈救贖〉 (基督教論壇報)
【得時不得時,都要以感謝獻上為祭】趙鏞基:禁絕苦毒和怨言的酵 趕出心中的小狐狸 (基督教論壇報)
【13歲吸毒、輟學3次】用毒20年 許如慧失落人生因耶穌的愛翻轉 (基督教論壇報)
eSpa圈外開講 談餐桌上的情感交流 (教會公報)
認識失智症及教會關懷事工預備講座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陳雪梅

反覆思考神的話,並應驗在生活中,就必然有收穫。

發言日期: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