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何恐怖情人層出不窮? 曾陽晴:情感教育從「認識自己」開始 |
從電影談情感教育研討會:飛奔來愛你之你愛我嗎? |
(2018年01月22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31
|
|
本新聞提供者: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到底什麼是愛?為什麼曾經海誓山盟、以身相許的兩人,最終會演變成情殺?電影《你愛我嗎?》藉由片名,深深道出人對情感的渴望。片中情節也反映出近年家庭、學校對「情感教育」的不足,以致情殺、恐怖情人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
5日,由台北基督學院主辦的「從電影談情感教育研討會」,邀請電影《飛奔來愛你3:你愛我嗎?》導演劉議鴻,藉由電影情節,與相關教育單位師長、心理師及對青少年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討論情感教育議題;同時,也邀請中原大學副教授、兩性專家曾陽晴深入剖析。
由基督徒導演劉議鴻拍攝的校園青春影集《飛奔來愛你之你愛我嗎?》,旨在敘述現代年輕人對愛嚮往、卻又迷惘的情形,藉由故事中年輕人不同的愛情觀,來探討愛是什麼。同時,也點出青少年一夜情、援交和速食愛情等偏差思維。
愛不只是感覺,還有承諾與責任
「這個世界的試探從來沒有少過,我想,是你不想用承諾綁住自己。」劉議鴻說。對於愛情的美好,承諾究竟是種牽絆,還是美好的約定?現代社會風行「速食愛情」,有需要就吃,不需要就丟的觀念,更讓人對婚姻失去期待。
「愛不僅只是一種感覺,愛更是意志上的行動,還附帶承諾與責任!」他分享,在少年監獄播出此片時,得到許多青少年男女的熱烈迴響。
其中一名受刑少女感同深受表示,當初自己就是因為太愛了,才會一氣之下殺了所愛的另一半,造成對方家庭破碎,也傷透母親的心,如果當初她也有片中的牧師幫助,或許就不會發生憾事。
之後,劉議鴻與妻子也和這群青少年變成朋友。有次,這名少女興奮告訴他,經過5年不間斷地寫信,當初遭殺害男友的父親竟然回信給她,要她好好活著,並代替他的兒子好好唸書、考進大學。
「當一個人(在感情傷害中),一直想、一直鑽,就會容易做出後悔都來不及的事。」曾陽晴表示,在進入戀愛關係前,最重要的就是認識「我是誰?」而每個人自我形象的建立,主要受到原生家庭、學校、同儕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接受愛,同時也接受傷害。
當我們與最親密的人互動時,最容易浮現出過去所受的傷害和未得滿足之處;尤其在過去未得安慰的受傷之處,更會期盼從親密對象身上得到滿足。
曾陽晴指出,從出生那一刻與父母的初始經驗開始,塑造了我們愛的能力。這些互動都會在心中刻下「愛的模式」,直至青少年時期依然可見。特別是在戀愛、婚姻的親密關係中,缺點顯而易見,我們容易把曾經對父母的期待,移轉到配偶身上。
「自我認知、愛的能力」從嬰兒開始建構
一個人什麼時候知道「我」?曾陽晴提到,根據研究顯示,一個人「自我」的觀念形成,大約在1歲半左右。而「愛」也是從嬰幼兒時期開始養成的,這是神創造的奧妙之處,人從吃奶的嬰孩就開始學習如何愛與被愛。
然而,我們的不完全和軟弱無可避免,當錯誤發生、面對傷害,我們就很需要一個「支持系統」。
曾陽晴提到,當面臨低潮時,有人陪著你,那就是支持系統,幫助你不會深陷負面念頭中。他回憶,過去分手難過時,寡言的父親就默默陪伴他。沒有長篇大論或指正糾錯,安靜的陪伴就成為他最大的安慰。
別被多巴胺騙了
「在韓國,已婚女性有53.8%遭受家暴,其中更有16.7%被毆打成傷經驗。」曾陽晴也提到,人體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其實是「愛情毒藥」。因為多巴胺常給人一種正向、積極及興奮的感覺,當熱戀期過去,才是真正認識對方的開始。
當腦中的多巴胺退去,我們才能真實看見對方的優缺點、習慣、價值觀或人生觀,往往因此進入痛苦的磨合及衝突時期。
「你以為你會談戀愛?你會個頭啦!」是曾陽晴在課堂上最常跟學生分享的一句話。他提到,情感教育要從界線、承諾、責任開始,學習理性中認識對方,持續不斷地溝通,並以尊重態度看待每一個關係。
同時也要學習,當發現不彼此適合時,能予以彼此尊重,並祝福對方。
「誰不期望自己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曾陽晴表示,每個人都期待被接納、被傾聽、被安慰,而家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若過去家庭欠缺情感教育,我們可以從「認識自我」開始重新學習,透過造我們的上帝的眼光,重新建立自我價值。
中原大學副教授曾陽晴帶領大家從「認識自我」開始,透過造我們的上帝的眼光,正確建立自我價值。 (攝影/記者吳書翔)
導演劉議鴻表示,電影《你愛我嗎?》主旨就是情感教育,這不只是討論年輕人的課題,更是大家終身的學習。 (攝影/記者吳書翔)
|
新聞照片:
|
|
|
|
|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