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一個年輕人都在尋找「我是誰」 |
|
(2017年11月14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31
|
|
本新聞提供者: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隨著時代的演變,現正處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而網路世代的引爆點,是iPhone(第一代),蘋果公司推出的第一代的智慧型手機,讓手機結合支援虛擬語音信箱、HTML電子郵件、Safari網頁瀏覽器、YouTube等功能。
過去無論是電話機、BBcall、大哥大,主要的功能都還是「打電話」。但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類所有通訊的習慣,從iPhone(第一代)出現之後,「打電話」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少。大家去電信公司辦門號或續約,不會再強調需要網內通話免費,也不會選擇什麼優惠方案,更不會在乎是否有送簡訊與通話費,通常只要求「網路吃到飽」。
而隨著「網路世代」興起與3C產品的普及,智慧型手機變成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低頭族」一詞,說出了網路世代的一個現象;但真正引起大家關注的是,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網路成癮」,兩個世代間「價值觀差異」的對抗,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家庭問題。
家長如何界定「網路成癮」?
高雄浸宣武昌教會周子甯牧師於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在網路世代中,其實有些模糊地帶,需要先做出釐清—首先需要界定的,是「網路成癮」還是「手機成癮」。畢竟,手機必須透過上網,才能連結網路;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全都說是「網路成癮」。
「網路」未盛行之前,家庭的休閒主要是透過電視,很多孩子整天守著電視,除了沈迷電視劇,也順便以家用遊戲機打電玩;現在,大家透過手機、電腦,選擇自己想看的資訊、影片,或掛在網路上玩線上遊戲。
2007年iPhone(第一代)正式發布,十年來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改變人類原有的溝通方式。
不單是年輕人,連長輩們也受其影響,可能在網路上餵餵魚、逛逛農場⋯;他們沒有「網路成癮」的問題,上網只是單純打發時間。而年輕人,因為父母認為他們該做沒有做,卻沈迷網路遊戲,因此經常被限制上網。
「網路成癮」到底該如何界定?周子甯指出,首先需要思考何謂「成癮」?以最簡單的區分方式來說,就是「沒有辦法從裡面走出來」。
但是,「網路成癮」的人真的沒辦法從裡面走出來嗎?他建議大家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
(一)不能上網的時候,對他們生活上的改變是什麼?
當一個人無法從「網路」中走出來,代表著一旦沒有網路,他們就會失去某些原來他們重視的部分。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不能上網等同於失去「所有的社交圈」,這個影響不只是失去「網路」這個功能,也失去他原有的社交功能。
許多年輕人的話題圍繞在「你在IG po了什麼」、「你在臉書裡面講了什麼」⋯,這是他們互動的東西。當「網路」被停止,他們同時也失去社交圈其中一部分的內容;這個問題,是值得去思考的。
(二)年輕人為什麼會不斷陷入遊戲中?
相對於「處處充滿挫敗感」的現實生活,網路遊戲「給人的成就感」是非常多的。網路遊戲的設計,會讓你一開始就容易上手,並以很快的速度「晉升到厲害的等級」、「交到朋友」、「開始跟人互動」⋯這些都是遊戲公司設定好的規則,為要讓大家在短時間內,就能在遊戲當中獲得相當的成就感,並開始認識遊戲夥伴。
他們的問題不是「網路成癮」,而是因網路遊戲可以讓人「非常有成就感」,以至於無法離開網路遊戲;這對於生活中總是充滿挫敗感的人來說,很容易非常快的投入遊戲裡,且從中得到成就感的滿足。
很多父母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要花錢在遊戲上?父母認為遊戲是一個看不到的東西,買這樣的東西幹什麼呢?而孩子卻認為,在遊戲上找到的成就感,比現實生活中還要多,所以花這個錢是值得的。孩子買的是成就感,他在學校可以跟其他同學炫耀,自己的遊戲等級已經非常高了,而別人都是小咖,這是無法換取的價值。
周子甯強調,回歸到問題的根本,問題不是孩子「網路成癮」,而是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上找到成就感。
通常,「網路成癮」的孩子,多數比例是學業上「成績較弱」的孩子;他們覺得讀書無法贏過別人,人際關係也沒有別人好。這些孩子在學校裡可能上課睡覺、嗆老師;但在遊戲裡是個厲害的人,等級比任何人都高。他們認為網路遊戲是他們可以發揮的地方,因從中得到成就感的滿足,導致他們必然留戀其中。
他提醒家長們,與其打壓他們,不如思考如何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發揮的領域空間」,讓他們「更有成就感」,否則「網路世界」與「網路遊戲」的問題必定一直存在。
現在的教育已轉向「體驗式教育」,提出透過在現實中的體驗來學習,讓教育更加真實有趣。但對這世代的孩子而言,讓他們分心的事情太多了,如何啟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寓教於樂」怎麼讓教育變得有趣,且發掘每個孩子的不同特質,讓他們能展現「生命的潛能」?
無論是「電玩遊戲」、「色情」、「抽菸」、「吸毒」、「飆車」⋯這些都容易讓孩子上癮;只要能讓孩子從15、16歲開始被遊戲吸引,就會有機會使他們一輩子沈迷其中。
過去,無論是「教會」或是「政府」,都沒有像這些「遊戲的科技廠商」有長遠的眼光。現在大家開始反省,這世代的孩子倒底可以怎麼樣「擺在教育裡面」?否則絕對是不斷失去他們。
成人的網路成癮,可能都比孩子嚴重!
在「小孩不笨(二)」電影中有一個場景—爸爸對大家說:「在餐桌上不可以使用手機,不能講電話。」突然間,爸爸的手機響了,他就接了電話。接著他又說:「只有我能夠講電話,你們都不行⋯」
周子甯認為,在孩子的面前「身教勝於言教」,父母的「一切行為」與「所說的話」,孩子都看在眼裡。因此,你「說的」與「做的」必須一致,才能對孩子發揮出教導的影響力。
對很多孩子而言,大人回到家就是不斷在用手機,卻限制他們不要上網、不要使用手機;很多時候成人回覆Line的時間都比孩子更多,大量使用手機的其實幾乎都是爸爸媽媽。
有些父母訂出「回家後沒有網路」、「幾點到幾點之間是可以使用網路的時段」、「幾點之後網路一律關機」⋯,以這些規則來幫助孩子規律且有限制性的使用網路。
也有許多家長,回家後會花很多時間與孩子互動:一起做家事、講話、讀書⋯⋯對孩子而言,這樣的互動是真實的關係;通常在這種家庭模式長大的孩子,不太會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因他們從小就學習真實的生活,以及體驗與人互動的關係是美好的。
如果孩子在家都被限制住了,也沒有人引導他,並且跟他建立一個真實的關係時,當他擁有網路,就會無法節制。
周子甯認為,當家長訂出限制規則之後,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在空檔或無聊的時間,可以如何做不同技能的學習。
若沒有引導孩子,「上網時該怎麼去做,或應做些什麼?」「人與人之間,該如何正確互動?」而只是一味的限制,就會像防洪堤一樣,只能越築越高,規定越來越嚴。
其建議,與其這樣不斷的對立,不如去建立家庭的親密時間。不是把電話、網路停掉;而是在用餐的時間中,沒有任何電話、網路的干擾,讓家人之間可以好好聊天,建立真實的關係。當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關係時,滿足了孩子「心理依賴」的需求,他們內心對外在事物的期待必然會減少。
這樣的孩子不需要在同學裡面找到歸屬感;因他想要的已經在家裡找到了,也不需要別人來認定他們,也不認為一定要有網路。這些孩子跟父母的關係相對是緊密的,其家庭也通常都是較為健康的。所以,不會在人際關係上有極大的需求、渴望、期待。
父母可以藉著在家的互動時間,幫助孩子訓練生活技能:畫畫、做模型、做餅乾跟蛋糕⋯,而不是每次只有進房間讀書,就不太需要有網路或是遊戲來滿足成就感。
當孩子越來越多接觸網路世界的時候,「人際互動」與「閱讀能力」也會逐漸變弱,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跟著變得不容易。因此,現在的教育方式需要強調「體驗式教育」,讓孩子透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
教會青年牧區牧養的策略與方法
(一)讓孩子經歷上帝的「完全接納」是非常重要的
周子甯提到,「教會」對他而言,最寶貴的在於「真實」。如何在聚會中讓孩子「真實經歷神」,是教會需要去思考的部分。
教會如果沒有讓孩子經歷神,對孩子而言,信仰就是「道德勸說」。而「基督信仰」不只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真理教導,最珍貴的是「我願意跟耶穌說YES」的這個決定。
這不是「能不能」的選項,而是「願不願意」的選擇。重點不是,你能不能做什麼;而是「因著愛」你願意做什麼。
教會是「上帝的家」,需要強調的是—怎麼讓年輕人在這個家裡,經歷天父的愛。這個愛,不是網路可以取代的,是跟神之間很真實的「愛的關係」;因這個「愛的關係」,使他們願意到教會、敬拜、禱告、讀經、跟隨神。
如果沒有經歷這個愛的關係,來到教會,就變得只是接受另一個跟世界一樣的「道德勸說」,沒有太大差異。若教會是可以讓他們「很真實經歷天父的愛」與「全然被接納」的地方,那他們可以「更勇敢的做自己」,並且知道教會完全的接納,直到他們的生命改變;這樣才會讓他們有方向感,並且願意選擇來到教會。
其舉例,聖經中記載摩西被上帝呼召時,他的真實狀況也沒有多好—他是一個殺人犯,還逃亡了四十年,已是八十歲的老人了。但上帝從接納摩西開始,到引導他,改變了以色列人。
我們需要從聖經中看見裡面的每個人物,神都是從「接納」開始。這個接納,無關那個人好或不好,在上帝「完全接納」中,他們被引導,以至於越來越像「耶穌」、「神的樣式」。
(二)因著開始「與神真實的關係」,於是學習「與人之間真實的關係」
以教會的崇拜來看,這種真實體驗「現場的感覺」,絕對不是「網路直播」或「觀看影片」可以相提並論的。當基督徒聚集,在神面前一起獻上敬拜讚美,一起聽信息,這種感動是無法被網路觀賞取代的。
教會的崇拜,是一場神聖與神相遇的時刻,也讓人彼此間能有真實的互動。其中,小組很重要,因大家有相同的「信仰」與「價值觀」,就可以學習怎麼彼此包容、幫補、代禱。這是現在的年輕人很需要的;他們真的很需要有人教導怎麼合宜的與人「交朋友」與「談戀愛」。
教會要給年輕人一個方向
當人的生活落入「比較的模式」時,會變得都是空虛的;就算網路遊戲打到最高等級,也不能真正滿足他們的心。
網路成癮的孩子,往往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來引導他們。引導孩子需要一個過程, 但只要他們願意來教會,且教會不斷創造一個友善又開放的環境,讓他們在當中能真實的經歷神,就有機會被改變與翻轉。
每一個年輕人,都在尋找「自己是誰」?屬於哪裡?未來又要往哪裡去?
教會應該讓年輕人認識自己的身分:「你是上帝的孩子。」讓教會成為他們最大的歸屬,教會應該像耶穌一樣愛這個世界,這是教會該給年輕人的方向,讓他們有機會真實經歷與「上帝的關係」以及「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耶穌大誡命的背後,要讓年輕人先經歷「天父的愛」,才有那個愛的動力,進而去「愛神」與「愛人」。當他們裡面的缺口被滿足了,就不容易被試探,也不容易上癮,更不容易用別的方式來取代。
因他知道沒有「別的方法」與「任何東西」可以取代這個愛;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滿足他們的心了。每個人在神的愛裡面,找到自己是誰、為什麼而活,那才是真正的滿足。
周子甯牧師表示,當一個年輕人已經在家裡得到「關係上」的滿足時,就不需要在外面找尋「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照片提供/周子甯牧師)
高雄浸宣武昌教會學青牧區「兩個聖誕」活動。 (照片提供/周子甯牧師)
|
新聞照片:
|
|
|
|
|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