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神學探討特首換屆選舉 三學者大談香港信徒角色與責任
(2017年02月0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時代論壇訊】
新一屆特首選舉如箭在弦,各潛在參選人亦積極向不同界別的選委拉票。有份在這次特首選舉中投票的只有約一千二百人,那其他香港人,尤其是基督徒在這次選舉中應該扮演著什麼角色呢?早前一個名為「從政治、哲學與神學觀點看特首換屆」的研討會上,便分別邀請了香港大學法律系戴耀廷副教授、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陳成斌助理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陳龍斌助理教授,各自從政治、哲學和神學的獨有觀點,分享他們對香港人應抱那種角色看待看似與普羅大眾沒有直接關係的特首換屆選舉。
戴耀廷:須返回本土民主運動進程思考
首先在目前的政治形勢,戴耀廷認為無論最終是林鄭月娥還是曾俊華當選,勝負本身並不會使他們放棄八三一的框架。他們二人可能路線上有遠近梁振英的不同,但只是手法上的不同,或許曾俊華當選是能讓香港人「抖啖氣」,但他認為還是中央最終決定管治香港的方針。戴耀廷認為香港人要做的,是如何在這次特首選舉中看看有什麼機會,可以推動整個香港民主運動進程的發展。他指在雨傘運動後聽見有聲音歸咎運動失敗,但他最近參考過美國民主運動的發展史後,認為民主運動是需要吸收失敗才能有所發展。
戴耀廷引用當時民權人士馬丁路德金的同工所寫的理論,結合香港昔日歷史,解釋民主運動其實須經歷八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社會看似正常,雖然偶有不公義的情況,但大部份人都覺得沒有甚麼大問題,如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主流論述都是吹捧「獅子山下」精神,社會大致能保持和諧穩定。第二階段為社會開始暴露不公義,社會上有些人嘗試先知先覺透過社會行動帶出問題,但大部分人仍然不理解,如七八十年代的金禧事件、艇戶爭取上岸運動、爭取八八直選的社會上零星訴求。第三階段是社會對民主訴求的條件日漸成熟,又有特定的議題觸發,引起社會上為數不少的人的關注,如○三年七一大遊行、保衛天星、皇后碼頭清拆、反高鐵運動等事件。第四階段是社會上對民主的訴求開始爆發,而是社會上人人都須面對的事實、沒法避開不討論,如確實佔領了街道七十九日的雨傘運動。戴耀廷認為在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並非要一舉便能成功爭取民主,而是把爭取民主的訴求,從以往社會上的少數,轉向成社會上人人多數的關注;他指從後雨傘的去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得票仍超過百分之五十幾、民主派選委在各選舉中得票仍超過六成以上,戴耀廷認為這反映其實雨傘運動代表的第四階段是成功的。
第五階段是經歷爆發第四階段的失落感,社會上普遍須接受運動不能一舉成功的失落。但同時亦須進行第六階段,即是要繼續獲取社會上大部人的支持,「坦白說(民主派)只有百分之五十幾的支持率是不足夠的,他們可能只是反對不民主,但未必全都是支持一同爭取民主普選,要去到百分之七十幾、八十幾的人都支持這個目標,民主運動才算有望成功,但要做到這階段可能超過十年以上。」他指這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要把社會上的主流論述,由普遍人皆認為的「獅子山下」精神扭轉過來,並創建新一套的香港論述。他認為現時經歷特首換屆選舉的香港正值這個階段。第七及第八階段是民主運動成功及鞏固成果。戴耀廷指香港人須在第六階段上,努力透過這次特首選舉揭露制度的不公義,如他正計劃推行民間特首選舉,由民間提名、民間投票,他認為目的並非要影響是次這個本質上根本無法撼動的特首選舉,而是優化自己的公投系統,讓民間更多市民熟習公民投票的操作,他希望有一百萬名市民參與民間特首選舉投票。「透過這次選舉,來玩我們的遊戲,而並不是玩他們(中央政府)的遊戲。」
陳成斌:應採取比較式公義觀思考
陳成斌則認為在這次特首選舉中應持甚麼取態,背後是一個對獲取正義存有方法的哲學問題。他首先向會眾解釋現有公義觀有效益主義、平等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分別,都是用一些先驗式的思維去思考,意即先假設了人總能希望找到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觀(公義觀),嘗試將一個原則成為標準。如柏拉圖所提及的理型世界,如果能找到外在世界背後超越性的最理想公義觀,便能應用在外在世界的不同問題當中。
不同正義觀的出現,陳成斌是在於不同人把公義放在不同的標準上,基本上是很難劃一衡量、或加以比較那一個觀念才是最好。所以他提倡面對正義問題時,應採取一種比較式的公義觀,不需要硬是涉及一個原則上的應用,使在面對現實問題時更有彈性。在面對政治這些現實問題時,不斷比較那一個情況會較差。他舉例如當社會面對飢荒問題,一個候選人能解決而另一個候選人不能的話,顯然能給食物予大眾生存的是較值得選擇的一位,但同時能滿足大眾的生存需要,又是否能符合程序公義?這分明不是。因此他認為社會上需要集體持續不斷的比較何謂公義,包括一些集體決策,如藉公投的方式互相交換意見,利用公共的理性,互相商討,總好過對政治思考無從入手,因此他對戴耀廷的民間特首方案表示贊成。
「現在社會的鬥爭風氣太強,事實上又很多東西也做不到,包括蠻不講理、雙重標準、以權力壓下反對聲音等。」他認為比較式的公義觀,是有助我們思考在這個社會下的出路,不一定能找到最好,但起碼能在兩害中取其輕,尋找較少的惡(lesser evil)。他指社會上需要在政治鬥爭上休養生息,才有能力去做其他事,可比較那一位參選人能做到這個方面。
陳龍斌:「上帝叫林鄭參選」的四個可能性
其中一位參選人林鄭月娥指自己是受上帝所叫而參選,陳龍斌認為自己作為神學工作者必須回應這番論述。他認為可以用四個可能性來詮釋這句說話。
一、「真上帝無叫林鄭參選」:如果是這樣,他引用出二十7節,指林鄭其實是枉稱耶和華的名,耶和華必不以她為無罪。而同時他反問一直高舉政教分離的教會,是否應該為妄稱上帝之名而發聲,如果教會不在這事表態的話,是否代表政教分離本質上只是政治化的立場,只是用來坦護權貴之用。
二、「假上帝有叫林鄭參選」:如果是這樣,他認為這個假上帝的名字並不是耶和華,而是阿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組成的「爺和華」。他指這樣無異於以巴力為上帝。他認為教會應該發聲,當「阿爺」的旨意行在大地上,基督徒理應申明不能事奉兩個主,今年正值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他指教會應該重新申明唯獨基督是主。
三、「真上帝有叫林鄭參選」:如果是這樣,他引用但四25「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和但八15-21的經文,指上帝真的有可能指派一些奴役人民的王,如巴比倫王。要是真的這樣,他指教會應該反思現時香港教會的處境是否已於被擄於巴比倫無異,是被殖民的階段,香港教會和基督徒要做的,是問這個時代是否甘心被同化、赤化。他反問現時教會為何這麼少回應被殖民化的事實,還盡力去粉飾現時歌舞昇平的景象?另外,他認為教會須接受成功當選特首的人真的可能是巴比倫王的事實,而並非一味只從結果崇拜上帝所揀選的人,他認為這是華人教會成功神學的遺害。
四、「假上帝無叫林鄭參選」:如果是這樣,他認為林鄭的作為基本上與敵基督無異,是想利用政界來騎劫、分化宗教界,「林鄭的最大破壞力」,是她能中和宗教抗爭的力度。他指林鄭想說這句說話的聽眾,並非一班已覺醒、參與過佔領運動的基督徒,而是一批社會上沉默的大多數、中間派等。他認為林鄭這樣做,是讓社會大眾覺得無論持甚麼政見的基督徒,都是在搬弄自己的神來替自己辦事,從而令參與民主運動中的基督教失去公信力。他認為這反映現時教會文化、基督徒太容易把上帝私有化,而是應活化在聖經中的公共參與指的是甚麼東西。
回應:民間特首方案真的可行?
陳龍斌回應陳成斌時指,不覺得要用比較式公義觀思考,而是肯定支持在神學的論述上,上帝的超然實在迫使他對公義觀有一套實在的看法,亦不可向現實妥協,而「我要真普選」是他現時唯一的原則。如他指自己一直堅持在這次特首選舉中放棄基督教界的十席,目的是想要藉棄席來突顯小圈子選舉中存在的問題。陳龍斌不認同應兩害取其輕,像為了要抗衡某一候選人,便要為另一個候選人站台,如他指自己所屬的傘城網上教會(UCC)爭取「反對推行小三TSA」,便刻意與所有政黨,包括泛民劃清界線,而不向政府妥協,而最後去年UCC曾成功爭取停辦小三TSA一年。陳龍斌同時認為戴耀廷的民間特首計劃,暫時並未能說服他,他質疑會否成為另一個美沙酮,使市民活在另一個虛擬的遊戲中,而並非如去年立法會選舉、特首選委選舉般是一場真正的選舉。陳龍斌恐怕民間特首選舉只會成為軟化市民抗爭力度的遊戲。
面對有關民間特首選舉計劃的質疑,戴耀廷指它並不是一場遊戲,而是對抗爭階段後轉化社會工作的延續,他認為非暴力抗爭理論可建立機制、新的論述。他指民間特首選舉的作用有如下圍棋般,有時下的那一枚棋,要很多手以後才發揮它的作用,而這個作用是影響全局的,他認為民間特首選舉是透過香港民主運動的大局來思考而設計出來。
「從政治、哲學與神學觀點看特首換屆」研討會由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舉辦,整個講座由主席吳國明主持,已於一月二十日假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舉行,約有四十人出席。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