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阿拉伯猶太難民 訴求歷史定位
(2014年12月1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國度復興報╱編譯Opal╱報導】離開故鄉黎巴嫩43年的阿巴迪(Elie Abadie),以固定聽手機裡的3,000首阿拉伯歌曲自豪。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他的父母旋即被迫逃到先祖曾居住過千年的敘利亞阿雷波。阿巴迪於1960年生於貝魯特,當巴解組織(PLO)總部從約旦遷到黎巴嫩,他與家人1971年搬到墨西哥,「我們在黎巴嫩無公民身份,登記為『無國籍』的難民。」阿巴迪回憶。
 以色列國會為了建國以來遭驅逐和逃亡的中東及北非猶太人,訂11月30日為官方紀念日。猶太人由1948年的856,000人減至不到4,400人,起草法案的奧恩(Shimon Ohayon)說,「2,500年的猶太歷史在25年內終結,以色列無人知道這段歷史。」
 前副外交部長阿亞隆(Danny Ayalon)運用外交手段公開中東猶太人被趕出故鄉的困境。反對者指控他是機會主義式的稱這些猶太人為「難民」,來平衡巴勒斯坦所聲稱的難民狀態,並藉歸鄉的權利收回獨立戰爭期間家庭和財產損失。
 但阿巴迪這位拉比、腸胃科醫生,及「阿拉伯猶太人正義聯盟」(Justice for Jews from Arab Countries)副主席不接受此批評。「我們說的不是反對巴勒斯坦難民的宣言。政治問題留給政客,但猶太人的權益應單純被認定。」
 沃曼(Gina Waldman)1967年離開利比亞,當時大批穆斯林暴民在六日戰爭後佔領街頭,摧毀猶太人財產,包含她父親的倉庫,19歲的沃曼在英國同事家躲了一個月。政府驅逐殘餘的猶太人並沒收財產,每人只准帶一件行李和20元赴機場。父母在途中幾乎被司機活活燒死,歷盡艱難後逃到馬爾他,再到羅馬。利比亞的猶太人由1948年的38,000人減到500人。
 沃曼定居在舊金山,2001年創立「中東及北非本土猶太人協會」(Jews Indigenous to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JIMENA),致力於教育和蒐集猶太難民的口述歷史。「我們的歷史篇章被撕毀在猶太歷史書之外,起源於阿拉伯國家的以色列人大多不知道自己的歷史。」
 2011年起JIMENA將蒐集到的資料翻譯為阿拉伯文和波斯語,去年啟動的阿拉伯文臉書粉絲團已達10,000人。「我們的工作不會完成,除非阿拉伯年輕一代都被教育。」她說,「我們得到廣大正面的迴響。」
●為阿拉伯猶太難民歷史地位受到正視並獲得應有權益禱告。
(文取材自timesofisrael)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牽我的手音樂佈道 接收愛分享愛 (台灣國度復興報)
快閃表演藝術+詩歌 台北街頭吹起「福音暖流」 (基督教今日報)
羽球國手逆轉勝奪冠 周天成:耶穌是我教練! (基督教今日報)
渡過約旦河 (教會公報)
祂恩典乃一生之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