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與我何干?」反思詩歌神學
倫國平:要逆流而上不隨俗
2009年08月17日
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聖樂促進組,於八月十三日晚假該會大樓禮堂,舉辦「崇拜詩歌的神學反思」研討會,主題是「歌詞與我何干?」,由聯會教育部聖樂促進組組員及香港浸信教會傳道陳康博士主持,中大音樂系教授羅炳良博士、建道神學院聖樂系副教授譚靜芝博士及播道會恩福堂音樂牧師倫國平主講,分別從音樂、神學及牧養的角度反思崇拜詩歌的內容及選擇條件,吸引約一百人出席。
羅炳良主要講論詩歌中音樂的部分,尤其著重探討歌詞如何透過曲調表現神學。他說要能欣賞、享受一首詩歌,可從分析詩歌開始,「即分析詩歌的調子、歌詞的來源以及詞中的鑰字(key words)等」,他更即席演繹詩歌〈耶穌恩友〉的三個版本,示範這種分析方法,他指:「一首好的聖詩,光是曲調就可以表達神學思想,有時甚至比文字(歌詞)所表達的更豐富」,而他所演繹的其中一個版本,其曲調由母調開始,亦由母調作結,他說:「這是體現了人從『家』離開,歷經各種冒險,最終還是回到『家』,也就是神的懷裡。」
譚靜芝則認為現今崇拜詩歌缺乏神學的反思,她指現今眾人容易因為認同了大眾文化,把世俗以為美的事也以為美,反而基督教獨特的美學根基卻不穩固,而且「會眾漸漸只著重享受感性經驗,故崇拜詩歌的選擇只流於『實用價值』,是用以形造特定氣氛的工具,結果間接壓抑了美學的本來作用,會眾亦變得缺乏耐性、失去欣賞詩歌的能力。」她認為導致現今崇拜詩歌的反思空間缺乏,是因教會往往「誤以為神學實用性低,不是普通信徒需要涉獵的範疇」,結果會眾對詩歌的評價只有「好聽或不好聽、感動與不感動」,而不懂對詩歌作神學反思,崇拜活動就漸漸變得抽離,無法與信仰接軌。
倫國平亦同意「在這『即食麵世代』,神學都被忽略,一些粵語詩歌甚至為了配合曲調和氣氛,而填上違背神學的歌詞」,接著他一連舉了數例,如詩歌〈默念主恩〉中的一句「神為我釘木頭上」,就為了配合曲調,混淆「神」和「主耶穌」的位分;又如詩歌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歌詞明明是充滿希望的,但調子唱起來卻哀傷,互相並不配合。他指出「音樂本身有它的力量,普通的哀傷調子也會讓人哭,不一定是聖靈的工作,假如我們輕看音樂的力量,就會被那惡者入侵我們的崇拜」,他更強調詩歌的創作要以神學為重心,不能流於世俗,光倚賴音樂的力量,「所謂分別為聖,就是要與世俗有別,基督教的文化就是『三文魚文化』,要像三文魚一樣熱愛逆流而上,不隨俗流。」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8.15
羅炳良主要講論詩歌中音樂的部分,尤其著重探討歌詞如何透過曲調表現神學。他說要能欣賞、享受一首詩歌,可從分析詩歌開始,「即分析詩歌的調子、歌詞的來源以及詞中的鑰字(key words)等」,他更即席演繹詩歌〈耶穌恩友〉的三個版本,示範這種分析方法,他指:「一首好的聖詩,光是曲調就可以表達神學思想,有時甚至比文字(歌詞)所表達的更豐富」,而他所演繹的其中一個版本,其曲調由母調開始,亦由母調作結,他說:「這是體現了人從『家』離開,歷經各種冒險,最終還是回到『家』,也就是神的懷裡。」
譚靜芝則認為現今崇拜詩歌缺乏神學的反思,她指現今眾人容易因為認同了大眾文化,把世俗以為美的事也以為美,反而基督教獨特的美學根基卻不穩固,而且「會眾漸漸只著重享受感性經驗,故崇拜詩歌的選擇只流於『實用價值』,是用以形造特定氣氛的工具,結果間接壓抑了美學的本來作用,會眾亦變得缺乏耐性、失去欣賞詩歌的能力。」她認為導致現今崇拜詩歌的反思空間缺乏,是因教會往往「誤以為神學實用性低,不是普通信徒需要涉獵的範疇」,結果會眾對詩歌的評價只有「好聽或不好聽、感動與不感動」,而不懂對詩歌作神學反思,崇拜活動就漸漸變得抽離,無法與信仰接軌。
倫國平亦同意「在這『即食麵世代』,神學都被忽略,一些粵語詩歌甚至為了配合曲調和氣氛,而填上違背神學的歌詞」,接著他一連舉了數例,如詩歌〈默念主恩〉中的一句「神為我釘木頭上」,就為了配合曲調,混淆「神」和「主耶穌」的位分;又如詩歌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歌詞明明是充滿希望的,但調子唱起來卻哀傷,互相並不配合。他指出「音樂本身有它的力量,普通的哀傷調子也會讓人哭,不一定是聖靈的工作,假如我們輕看音樂的力量,就會被那惡者入侵我們的崇拜」,他更強調詩歌的創作要以神學為重心,不能流於世俗,光倚賴音樂的力量,「所謂分別為聖,就是要與世俗有別,基督教的文化就是『三文魚文化』,要像三文魚一樣熱愛逆流而上,不隨俗流。」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8.15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