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自義?公義?基督徒政治參與」

戴浩輝:要為弱勢社群呼喊

2013年05月01日

來源: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 推薦 31 分享: 分享至 LINE
信義宗神學院於四月廿六日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樓舉行「自義?公義?基督徒政治參與」講座,由信義宗神學院戴浩輝教授、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會長王福義博士及前立法會議員黃成智主講,探索在公民社會中,如何彰顯上帝公義的真正意義,約有七十多人參加。

戴浩輝首先以聖經去罪闡述公義,並指出公義的基礎在於上帝,「因為耶和華喜愛公平,施行公義」,以色列人所相信的上帝就是一位喜愛公平和公義的上帝,而祂的子民當以公義為己任,尤其昔日在埃及為奴被剝削,更曉得追求公義。至於先知們亦不斷勸導他們行公義和好憐憫,當中有一個「呼救」的理念,就是要為弱勢社群呼喊,正如聖經中特別提出看顧孤兒寡婦,為他們申冤,甚至對官員作出批評(如先知彌迦批評雅各),「所以社會要有公義在於使所有弱勢社群有發聲的權利,社會也當有分享成果的機會,既然上帝是人類公平公義的保障者和基礎,作為祂子民的基督徒我們也當履行祂對這世界公平公義的要求,為弱勢社群發聲,保障他們的權利,當最終公平公義得到實踐時,這世界便能得到平安,非只是一種感覺,而是『安定繁榮』(參詩七十二1-7祝願君王登基)。」

心中不安便要發聲

曾在政府部門工作多年的王福義認為不同官員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重點,而市民是可以參與並影響政府的政策(包括改變或支持),對象可以是政府、公營機構或商業公司等。他指近日有很多牽動人心的公眾議題,包括:佔領中環、碼頭工人罷工、H7N9擴散、立法會拉布、四川雅安地震、同性立法、國民教育、全民退休保障等。「近日社會像亂了,基督徒如何看公義呢?」王福義指出政府運作上有五個「P」的基本要素:
一、法律(Provision in the Law)
二、政策(Policy)
三、程序(Procedure to follow)
四、民意(Public Opinion)
五、長官(Person-in-charge)

他指出,五個P的次序有時會調換,是要確保作事正確(Do the thing right),但不一定作正確事(but not do the right thing)。一切條文、規則、程序和法律等都早定了,而困難就在於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和理解,不同官員又有不同理念和重點,不能應付新出現的環境或事物,在價值方面未能寫得清楚,出現灰色地帶,社會上有不同意見甚至對立、政府不能控制的區域等。

王福義認為,除了建制內在職╱席位的基督徒或公開參與和諮詢文件、個案諮詢外,基督徒也可參與的包括利用現有架構伸張公義如司法覆核、廉署、平機會、申訴專員、消委會等;建制外可就政策未提出前可向政府提建議;對政府的現有政策和措施提出異議如反國民教育、反龍尾灘、反同性戀立法、反非法骨灰龕等大都是從公義出發。亦可參與在報刊、傳媒、網誌發表意見、學者論政、製造輿論等,甚至上街遊行示威,大家可就不同情況和個案,以不同身份、渠道、方法、組合去表達對公義的追求,以致政策蘊釀時加入公義的元素,「但謹記要包容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理性地運用正義、良知、專業和知識配合行動去做鹽做光,還要保持純潔的心與神同行,不只推到專家或領袖身上,也不要只靠一個團體,自己心中不安便要發聲,在公義上基督徒是有更高的要求的,還要常常了解各方面的事物,作個有準備、有良心、有社會觸覺的基督徒。」

合一不代表完全一樣

從政多年的黃成智剛退下火線,以自身的經驗去分享。他指出,政治是眾人的事,包含了權與利:「權」是指有否權去影響政府按你的利益去行;「利」則是你應得到甚麼。「社會上有很多制度是不公平的,社會中有大系統,也有小系統例如教會、家庭,但有些家庭困難卻來自社會,所以唯有不斷在建制中進行改革。」他坦言,雖然沒有辦法完全理性和公平分析,但他本著良心盡力出發,從神和聖經而來的領受去參與並作出判斷,不斷凝聚影響力,「這是我或基督徒對上帝呼召的回應,如不做便有負祂的托付。」

黃成智又指,政治人要攻擊政府,不外乎以下技倆:站在道德高地如仇富心態,有錢商家欺壓工人;找出錯誤如前曾特首為何要坐別人遊艇,廉署為何送禮等,「如你不能convince(說服)公眾便去confuse(擾亂)他們,例如『拉布』便是憑自己的想法去拉倒政府,這些技倆策略是對的,但是否用得合適呢?」他贊同戴浩輝提出的「呼救制度」,看到別人有需要便要幫助他們並與他們一起「呼救」。

被問到如何從台灣「打架」政治去學習時,黃成智指出有些政黨的政綱或許認受性不強,要靠「打架」出位而利用傳媒報道來吸引注意,亦是發聲的一種方法。「我雖然不認同他們打傷人,但上一次台灣總統選舉已不再打架了,而是踏實地爭取支持,可見他們已開始邁向成熟。」他認為信徒要充實自己,不可停留在一個階段,現今資訊發達,網上新聞快速報道,在未清楚事件的詳情之前,也不要隨便回應。

對於有與會者指出現今教會或信徒在有些議題上的分歧愈來愈大,如何去合一呢?戴浩輝認為有不同政治取向是健康的,本著公平、公正和公開便可以了,他對互相攻擊不以為然,「大家可有不同看法,也可討論,只要不扣人帽子便是了。」王福義指出Unity in diversity的概念,他認為要尊重他人的看法,「合一不代表完全一樣,獨立思想很重要,有很多基督徒都可能有很多獨立或不同的想法,都經過深思熟慮,也許未被認同,但不一定是他們不對。這只表示我們沒有去到他們的地步,故此也要彼此包容和等候。」最後黃成智補充說:「作為信徒,我們對有些事是不能放棄的,尤其不要因怕別人攻擊而放棄,反而要堅持,要繼續發聲,也不攔阻別人發聲,達至一個動態的平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