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裡的生命教育 親子共讀發現幸福
記者何毓芬
2013年04月30日
裕元教育基金會於四月21日在台中裕元花園酒店舉辦「閱讀裡的生命教育」講座,由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黃迺毓教授與兒童文學作家劉清彥老師,帶領大家從閱讀中學習生命教育,從閱讀中遇見幸福。現場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來聽故事學閱讀。
「如果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那我們就來談談幸福吧!」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黃迺毓教授,透過「幸福迷思搶答題」以輕鬆問答的方式,與現場家長和小朋友們探討何謂幸福的定義。此外,她介紹幾本經典的兒童繪本名著,透過看繪本說故事的方式,帶領大家從書中找出幸福的蹤跡。
黃迺毓:幸福婚姻是上帝的祝福
黃迺毓教授表示,談到幸福第一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婚姻,無論是個人認知的幸福,或是進入婚姻的幸福,都和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有關。她說,對於婚姻有著最明確的教導就在聖經裡,創世記中提到「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由此可知,擁有幸福的婚姻是上帝為人類所預備的祝福。
幸福的婚姻並不是靠運氣,而是需要彼此的學習、承諾和委身。她強調,任何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若為了追求成功而賠上家庭,如此幸福就會離你越來越遠。
此外,黃迺毓也提到,許多人從小到大學習的動機都是出自於「恐懼」,怕輸、怕落後、怕不如人;如果家長們能讓孩子以「愛」為學習的出發點,自然而然,他們就能在學習中得到較好的果效。她盼望每個孩子能在親子共讀中找到幸福,看見溫暖且相信愛。
劉清彥:閱讀中知道幸福的秘訣
兒童文學作家劉清彥老師分享「繪本知道幸福的秘訣」中提到,一般人們所認知到幸福都是從書本裡面得到,或者從生活中所體會的經驗。幸福既然可以教導,表示幸福也是可以學習的。許多童話書中早就告訴我們幸福是什麼,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幫助孩子從小學習幸福這件事,讓他們對幸福有清楚的認知,並教導他們如何努力、經營、預備,讓自己未來的人生變得更幸福。
他提到,在古典文學中,結局常是王子公主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當代兒童文學則較貼近孩子真正的生活經驗,透過閱讀可以帶領孩子去體驗生活,並呈現出他們內在的心理狀態和外在的生活世界。許多繪本或童話書中,作者常藉由一些簡單明瞭的圖畫和文字,啟發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或是藉由故事中的人事物,幫助孩子學習反思。
劉清彥表示,閱讀除了能幫助家長先對生命有正確的認識,透過親子共讀,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他鼓勵所有的家長們不妨拿起書來,陪伴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成長,幫助他們學習欣賞、思考並體會生命的各種樣貌。
「如果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那我們就來談談幸福吧!」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黃迺毓教授,透過「幸福迷思搶答題」以輕鬆問答的方式,與現場家長和小朋友們探討何謂幸福的定義。此外,她介紹幾本經典的兒童繪本名著,透過看繪本說故事的方式,帶領大家從書中找出幸福的蹤跡。
黃迺毓:幸福婚姻是上帝的祝福
黃迺毓教授表示,談到幸福第一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婚姻,無論是個人認知的幸福,或是進入婚姻的幸福,都和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有關。她說,對於婚姻有著最明確的教導就在聖經裡,創世記中提到「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由此可知,擁有幸福的婚姻是上帝為人類所預備的祝福。
幸福的婚姻並不是靠運氣,而是需要彼此的學習、承諾和委身。她強調,任何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若為了追求成功而賠上家庭,如此幸福就會離你越來越遠。
此外,黃迺毓也提到,許多人從小到大學習的動機都是出自於「恐懼」,怕輸、怕落後、怕不如人;如果家長們能讓孩子以「愛」為學習的出發點,自然而然,他們就能在學習中得到較好的果效。她盼望每個孩子能在親子共讀中找到幸福,看見溫暖且相信愛。
劉清彥:閱讀中知道幸福的秘訣
兒童文學作家劉清彥老師分享「繪本知道幸福的秘訣」中提到,一般人們所認知到幸福都是從書本裡面得到,或者從生活中所體會的經驗。幸福既然可以教導,表示幸福也是可以學習的。許多童話書中早就告訴我們幸福是什麼,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幫助孩子從小學習幸福這件事,讓他們對幸福有清楚的認知,並教導他們如何努力、經營、預備,讓自己未來的人生變得更幸福。
他提到,在古典文學中,結局常是王子公主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當代兒童文學則較貼近孩子真正的生活經驗,透過閱讀可以帶領孩子去體驗生活,並呈現出他們內在的心理狀態和外在的生活世界。許多繪本或童話書中,作者常藉由一些簡單明瞭的圖畫和文字,啟發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或是藉由故事中的人事物,幫助孩子學習反思。
劉清彥表示,閱讀除了能幫助家長先對生命有正確的認識,透過親子共讀,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他鼓勵所有的家長們不妨拿起書來,陪伴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成長,幫助他們學習欣賞、思考並體會生命的各種樣貌。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新聞導覽
- 上一則:得勝者真愛守門員 學保護與尊重
- 下一則:民間信仰未來可能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