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李景雄:文學創作須向聖靈祈教

湯清文藝獎頒獎典禮

2013年04月15日

來源: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 推薦 31 分享: 分享至 LINE
第三十四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頒獎典禮四月十一日假信義宗神學院明節堂舉行。是屆共有兩本得獎作品,獲得「文藝創作組年獎」的是定居北美的作家莫非的《在永世?拋擲一個身影》;「神學著作組推薦獎」的得獎作品則是來自台灣的蔡慈倫牧師的《當代基督教講道學》。約七十名教牧信徒、出版社同工及神學院師生出席該頒獎典禮。

莫非的文字事奉夢

由於莫非正在中國服事,其獎項由漢語聖經協會編輯黃媛媛代領。大會播放莫非早前錄製的得獎感受。影片中,她提到華人基督教會對文學多表現冷淡,實為可惜。她自言從寫作到教學,在文字事奉的經年間,有些學生的作品比自己更早刊登和獲獎,但卻認為那是比自己得獎更令她振奮的事。她講到:「他必興旺,我必衰微,各人要堅守自己的本份,我的份就是曠野裡呼喊,尋找更多可以為神得著的好筆。」

莫非指她有一個夢,是文字事奉的夢:希望見到作者高高低低的,在永恆拋擲各自屬靈的身影;我們能寫出陽光的文字照亮黑暗的深幽,溫暖世界的心;我們的文字,會詮釋信仰、反映時代、「實現在地如在天」。最後,她呼喊出自己的寄望和祈禱:「徵召千萬好筆,書寫神的歷史。」

把文字與神學結連

同樣因身在外地,未能親臨的蔡慈倫,委託德慧文化的陳張慧嫈師母代領獎項及講讀謝詞。蔡慈倫感謝湯清及其夫人於一九九七年起,把獎項事工交與其母校信義宗神學院接辦,無形地把文字事工及神學院緊密的串連起來。她提到華人社會講道學發展,比北美足足落後了三十年。英語講道學雖精彩,但在華人社會使用時卻受語言所礙,往往得先經挑選和字眼轉化。在此,她綽見了華人講道學書籍的重要性,又見到了講道學若要提升,神學教育就必要更新,相關的中文教科書創作就愈見更新。她遂開始從這方面著手:文字事工與神學教育的關聯,就在此緊緊扣連起來了。在上帝的恩典中,她承諾將竭力地寫出更多講道領域上的更新。

以文字傳達有神韻的思維

在頒獎禮中,大會原邀得李景雄博士以「『畫龍點睛』說『神思』、『情采』、『風骨』」為題作專題演講,但他抱恙未能親赴。以下是其講稿內容:

在「神思」方面:李景雄指出,自己曾在基督教歷代名作上獲得心靈滿足及靈性造就,然而當看到漢語基督教作品的貧乏時,自己就不得不感慨慚愧。在《文心雕龍》這部與基督教完全無關的文藝批評文著中,他卻從中覓到點點星光。他提到,精彩的辭令,透過聽覺和視覺,傳達意念鏗然有聲、彩色絢爛,「思理也好,神思也好,都是有神韻的思維創作。」領會活而真的神不可無思考,但思想、理智不是人性獨一的特質,還有意志、情懷、精力、心靈、美感、言語等。他指出,神學界人士雖明白人是整體的,但受了傳統神學「洗腦」,加上後現代文化的侵蝕,人的整體已化為支離破碎,全人教育的理念亦見消匿。

在「情采」方面:及後,他提到文章的成全,端賴乎「修情理,揚詞采」,情理、文采連結成就一篇好文章:「文要有采,文采要有情,也要有理」。他惋道華人基督教的文獻,有直言直說的信條、嚴峻寡情的護教辯論、尖酸刻簿的排外論調、輕情薄理的靈修小品、苦口婆心的勸諫,但有情有理有說服力而又有文采的作品則不多見。

在「風骨」方面:他表示,風是作品感染力之根源,契合了作者的情態及氣質,深切動人的感情一定要從風的感化力開始;反覆推敲地選用文辭,也能讓人看見文辭中的骨氣。

結語時他特為得獎的作品感恩讚美,同時不忘策勵群眾修好自己的「語言」,除了多讀中華文哲經典外,也別忽視向聖靈祈教的重要性。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