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在台印尼朋友 得恩教會辦雜誌
記者黃銘嫥採訪報導
2013年03月22日
    
    
    教會需要有多大的規模,才能發展關懷外勞及外配的事工?桃園龍岡得恩教會在一九九九年五月成立印尼部時,會友還不到五十人,迄今,不單在桃園火車站附近開拓了另一個印尼語的聚會地點,從去年六月開始,更每月發行印尼文《GA雜誌》3000本,接觸更多在台的印尼朋友。
「這群印尼勞工在台灣最多只能待2-5年,一定要把握機會,不然回國後就更難聽到福音了。」龍岡得恩教會袁麗珠傳道主責印尼部事工,身為印尼華僑的她,十多年前到得恩教會便開始與羅聰清牧師及師母一起同工,當教會成立了印尼部後,牧師及師母便挑戰她全職服事。「我那時覺得很難,」但因著上帝奇妙帶領,使她越來越清楚主的呼召,便到印尼伯特利教會及新加坡豐收教會受訓,回台全心投入事奉。
談到教會如何關懷這群印尼朋友,袁傳道表示,關懷外配需要花時間探訪、或透過活動,一同出遊、到家煮菜等,建立好關係,久了就會到教會來;至於外勞,則需要付代價接送他們,留心他們的需要,協助他們與僱主溝通等。
大約六年前,印尼部在桃園開拓了另一個新據點。那時因著某人力仲介公司的老板,看見印尼籍的太太到教會後有很大的改變,便把公司樓上便宜租給他們聚會,目前主日約有30-40人聚集,全程以印尼語崇拜。
為了接觸更多在台的印尼人,袁傳道與七名帶職的印尼同工開始了《GA雜誌》,內容很生活化,「印尼人多為穆斯林背景,發單張他們會拒絕,甚至發怒,」然而,透過雜誌的發送,這群異鄉人在異地看到自己國家的文字,倍感親切,反應極佳。
袁傳道說,雜誌創辦初期,有一次因經費不足,同工們開始焦慮起來,袁傳道雖要他們放心,鼓勵他們禱告,但也感受到壓力而向神呼求;就在當天,她突然接到一通陌生人的電話,急著要與她碰面,是一對素未謀面的母女,拿著一個信封袋說要奉獻給GA,幫助更多在台的印尼人,「回去打開一看,是台幣五萬!從那時開始,我更加確信這是主要我做的,再也不擔心害怕。」
 
    
      
    
  
  
「這群印尼勞工在台灣最多只能待2-5年,一定要把握機會,不然回國後就更難聽到福音了。」龍岡得恩教會袁麗珠傳道主責印尼部事工,身為印尼華僑的她,十多年前到得恩教會便開始與羅聰清牧師及師母一起同工,當教會成立了印尼部後,牧師及師母便挑戰她全職服事。「我那時覺得很難,」但因著上帝奇妙帶領,使她越來越清楚主的呼召,便到印尼伯特利教會及新加坡豐收教會受訓,回台全心投入事奉。
談到教會如何關懷這群印尼朋友,袁傳道表示,關懷外配需要花時間探訪、或透過活動,一同出遊、到家煮菜等,建立好關係,久了就會到教會來;至於外勞,則需要付代價接送他們,留心他們的需要,協助他們與僱主溝通等。
大約六年前,印尼部在桃園開拓了另一個新據點。那時因著某人力仲介公司的老板,看見印尼籍的太太到教會後有很大的改變,便把公司樓上便宜租給他們聚會,目前主日約有30-40人聚集,全程以印尼語崇拜。
為了接觸更多在台的印尼人,袁傳道與七名帶職的印尼同工開始了《GA雜誌》,內容很生活化,「印尼人多為穆斯林背景,發單張他們會拒絕,甚至發怒,」然而,透過雜誌的發送,這群異鄉人在異地看到自己國家的文字,倍感親切,反應極佳。
袁傳道說,雜誌創辦初期,有一次因經費不足,同工們開始焦慮起來,袁傳道雖要他們放心,鼓勵他們禱告,但也感受到壓力而向神呼求;就在當天,她突然接到一通陌生人的電話,急著要與她碰面,是一對素未謀面的母女,拿著一個信封袋說要奉獻給GA,幫助更多在台的印尼人,「回去打開一看,是台幣五萬!從那時開始,我更加確信這是主要我做的,再也不擔心害怕。」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
|   陳雪梅 | 願神賜福得恩教會,能引領多數印人來歸向耶穌. 發言日期:2013/03/23 | 
新聞導覽
- 上一則:追思吳柏川 洪榮宏見證一首歌領人信主
- 下一則:清明將至 掃墓留意恙蟲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