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誰來教? 朱惠慈籲家長是關鍵
2013年02月05日
「今日學校教導性別教育的問題是『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教』?」《校園》雜誌主編、國民健康局及各級學校兩性教育講師朱惠慈老師,一月30日在一場聚會中分享「學校性別教育的衝擊與回應」表示,面對學校性別教育各種問題,家長是可以表達意見的,切勿認為自己不懂,就把孩子交給「專門害人家」的專家來教。
性別教育受性解放浪潮衝擊
朱惠慈首先提到,這幾年性平教育在學生中已有不少亂象,她舉幾件發生在學校裡的真實案例,包括新竹某大學老師對國中一年級學生演講時公開教肛交(另一所國中曾有人教人獸交)、播放《青春水漾》要學生探索身體性感帶、台北某高職老師將恐同指數高的同學請出教室等。
曾擔任國中老師的她,看見今日13歲的孩子第一次碰到性別教育時,竟是被教導這些內容,「當家長、老師的人,難道不會心疼嗎?」而且,若有學生不贊成同性婚姻,竟會被責難認為是歧視同性戀,小小年紀就面對文化壓力,是家長們需要知道的真實處境。
在教師方面,曾有一場在教育部舉行的教師研習會,發的獎品是《女同志性愛寶典》,而教育部長也不知道情況。這凸顯性別教育已被全球性解放的浪潮所衝擊,許多老師並不認同這些教導,卻不知如何發聲,本身也充滿困惑,有些學校的輔導主任甚至請辭。
恢復多元情感非多元情慾
朱惠慈強調,性別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尊重」不同的「性別特質」(如娘娘腔與男人婆),而不是教學生去發展多元情慾,要兒少做性探索和性實驗。
「今日的孩子需要恢復多元『情感』而非多元情慾。」她指出,對親子關係而言,很多父母親與中小學孩子間的對話,只剩下功課要求與各樣叮嚀,卻少了真實的情感交流。因此,孩子需要的是恢復親情、友情的「情感」需要,而非情慾的教育。
朱惠慈本身曾因為反對錯誤的性平教材,而被同志運動團體告上法庭,最後獲不起訴處分。她深刻感受到這是一場「文化戰爭」,但不能因為擔心被告而就不講「實話」。
她鼓勵家長,面對今日的性別教育問題,家長是可以跟學校表達意見的。面對有疑慮的課程時,可以學習美國的教育制度,主動向學校請求參與旁聽,不將對孩子的影響力拱手交給別人。
進學校教負責任內容
面對性別教育各樣問題,朱惠慈認為不要因此就失去盼望,因為學校開放讓人進去教導性別教育,基督徒可以預備好自己與學校合作,而且進去教就是教正確、負責任的內容。
她提出幾點教會可投入的管道:
1.鼓勵家長加入志工,成為教學者。
2.關心性別教育發展,表達意見。
3.監督性別教育在學校的實踐,如果不當就向學校和教育部投訴。
4.在教會兒童主日學與青少團契實施情感與性別教育。
5.辦社區講座,在社區中推動健康的性教育與家庭教育。
台灣幸福家庭聯盟,30、31日舉行「教會如何牧養同性戀者」研習會,朱惠慈老師擔任講員之一作以上分享,並於31日帶領「如何教導我們的孩子性別教育」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