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南丫海難
2012年10月02日
教會需聆聽受苦者聲音
信義宗神學院靈修及崇拜、牧養神學教授陳國權牧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中秋是人月兩團圓、家人相聚的時間,遇難者在中秋翌日開開心心地出去想賞煙花,卻突然遇上海難,他也為意外感到很傷心難過。他指無論是否信徒、無論是否認識遇難的人,聽見這事都會有傷心和身同感受的感覺。陳國權指出,此階段嘗試用理性解釋事件是無濟於事的,教會及信徒不用急於搬出神學學說和經驗來試圖說服他人不用難過。「面對苦難的問題,聆聽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示若教會有弟兄姊妹是遇難者親人或朋友,教牧關懷很重要。「現在不是講『理』的時候,卻是要聆聽死傷者家人的傷痛與哀慟的時候。」
他認為,教會可考慮在牧養關懷上多做點功夫。遇難者家人和朋友會經過不同的情緒,除傷心還會憤怒,會開始問很多問題:為何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或親人身上?為何上帝會容許這事發生?為何上帝不出手阻止?這種憤怒的情緒會很強烈,也會很傷心、沮喪,但這些都是教會需要聆聽的,但不需急於說明甚麼道理,反而應讓死難者家人盡情傾訴。他表示社會大眾也同樣會有很多問為甚麼的問題,教會也要聆聽整個社會的悲痛。
持續關心受難者 陳國權亦指,教會除了聆聽以外,還能在祈禱上做些功夫,例如在每逢主日聚會時便為事件及遇難者家人禱告。「傷痛不是一、兩個星期便會完結的,心靈的醫治一定需要很長時間,因這是突然其來的噩耗。大家應繼續為他們禱告。」教會可在關懷死難者家人上多做些事,如在崇拜內編排為他們禱告的時間,若有死難者是教會會友便更需要這樣做了。他亦指,教會機構日後也能協助死難者家人作出一些合理的申索。此外,若死難者是屬教會的社區,除舉辦祈禱會外還可考慮進行家訪,慰問家屬。
教會可自行編寫禱文
在過往有不少先賢在苦難時頌出不同的禱文,陳國權亦呼籲各教會可按自己的需要或處境撰寫自己一種哀悼、哀傷的禱文,在編寫的時候也是醫治的過程。他建議禱文可取材詩篇,因詩篇有不少類似題材的篇章。他又提及聖經中有不少的哀歌(lamentation),都是哀悼時刻所寫的禱告,在那裡可以找到一些元素。他又指,在這苦難的時刻,若能回歸聖經哀歌的傳統內,便能成為教會對教內外人士的安慰。「在哀歌內,作者人生面臨崩潰、失去方向意義,最後在哀悼過後,又重新找到人生方向和意義。」讀這些哀歌時便能看見痛苦、苦難也有積極面,也能成為人成長的機會。苦難也可能讓整個生命得到淨化,得到聖靈的光照和醫治,亦能讓我們成為如盧雲神父所說的「負傷的治療者」,在經歷創傷後經過上帝醫治後得著為別人的祝福的能力。
苦難能成生命轉化的機會
面對苦難的問題,陳國權表示,若從聖經歷史角度來看,信徒會知道即使信了神也不能避免有苦難的問題,因義人甚至耶穌基督也會受苦,例如耶穌求上帝釋去苦杯但上帝沒有釋去,還有耶穌在十架上所受的苦,這是大家需要明白的。而在靈修歷史上,很多詩人、聖人也是受 ;很多苦的,他們面對著突如其來的苦難,最後總要明白我們不能測度上帝的心意,就如以賽亞書五十五8-9所說般耶和華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他又指一直以來,苦難的問題總是懸於半空困擾著信徒。如在約伯記中,上帝給約伯的回應並不是給予一切苦難的合理性,苦難用理性、邏輯的原因是解釋不了的。惟有像約伯一般,學習聆聽上帝的說話、經驗上帝偉大的作為,經驗上帝過後才能有生命的轉化。
陳國權又指,人生好像有很多苦難,但其實我們在經歷這些苦難的同時,上帝也與我們一同經歷這些苦難。在失去親人時,上帝甚至比我們還痛心。這是歷代聖人和信徒在受苦時體驗得到的,亦從中經歷到上帝與他們的同在。
「信徒常常都會經歷上帝同在的喜樂和苦難帶來的不快,常常會有掙扎。德蘭修女也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覺得上帝的蹤影好像消失了,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煎熬。這樣的痛苦是前人、信徒面對痛苦常常揮之不去的感覺,我們總無辦法倖免,我們要學習接納,接納了我們才繼續向前走。」但陳國權強調這是理性方面的解說,但現時最重要的還是要聆聽受苦者的心聲。
藉苦難反省人生意義
陳國權又分享,在這混亂的環境中發生這事,更能看見人生的無常。他呼籲大家珍惜眼前人和物,基督徒更要珍惜上帝所賜予的一切。「香港人生活忙碌、忙著打拼,容易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失去了便後悔莫及。大家更應常常思考人生追求的應是甚麼、活著為了什麼。甚 ;至看來人生得意的時候也該思考這些問題。」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