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庶深:民間多「祭」祖而非「紀」祖
2012年04月02日
「多數台灣民眾在清明節做的是燒香、焚紙錢的『祭』祖,而非緬懷故人善德懿行的『紀』祖。」長期研究傳統「祭祖文化」的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庶深表示,多數民眾清明「祭」祖,但缺少了「紀」祖,更有許多人誤解孔子在「論語」中所提及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真義,讓原本極富「生命傳承」及「慎終追遠」意義的清明節,變成拿香跟拜求「保庇」的宗教儀式。
生前告別處理關係破口
吳庶深表示,基督徒的生死觀,看重「慎終」及「關係」,因為知道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年的光陰,只是寄居的「客旅」;息了世上的勞苦回天家之後,享受的是「永遠的福樂」,自然看待死亡的眼光就不是恐懼,而是盼望。
「基督徒在清明節,若能帶出對先人『美麗思念』的見證,就是很動人的福音。」吳庶深說,絕大多數的民眾對於「死後的世界」充滿未知的懼怕,於是把這樣的恐懼,投射在已故的先人身上,害怕他們成為孤魂野鬼,所以要燒香及紙錢來「祭」拜他們。但基督徒在清明節舉行的「家庭禮拜」或是教會舉辦的聯合追思聚會,卻是帶出「溫馨」的懷思,讓後代看見先人在世時,留下生活見證及榜樣。
吳庶深表示,他看過一些基督徒在生前的時候,就預先規畫自己追思告別禮拜的內容,並把這樣的「想法」化為「文字」傳達給自己的後代知道,除了豁達看待死亡之外,更會坦然面對自己在人世間所欠的「債」,透過感謝與道歉的行動,向大家逐一「道別」。
談到如何面對與處理信仰及祭祖的衝突,吳庶深表示,「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對基督徒來說,很清楚知道「拿香」與「燒紙錢」並不是緬懷已故先人的必要作為;但對於多數未信主的家族長輩而言,不拿香跟拜就是「不孝」。若信主的晚輩平時在家族中又沒有活出見證時,所說的話根本不會有影響力,更不用提在清明節把親友帶進教會,看見不一樣的「紀」祖感動。
聚會帶出懷思見證
吳庶深舉洪家三兄弟以紀念父親洪一峰的電影《阿爸》為例表示,不論是不是基督徒,看過的人都會為著他們和父親之間從「疏離、苦毒到饒恕、合一」的過程深深動容。在教會的追思禮拜及清明懷思聚會中,許多弟兄姊妹透過影像及文字來述說先人過往的story(故事),同樣感動人心;但很重要的是「必須先把人帶到主耶穌面前來」,這樣的見證,才會產生感染力。
吳庶深表示,每個人在世的生命都有終結的一天,但透過科技,我們可以讓故人的「生」活重現,讓他們曾活出的馨香生命,繼續引領後人走在主的正道上,把「優質的」生命和信仰繼續傳承下去。這樣具有深刻意義的「紀」祖,會比只重儀式的燒香、焚紙錢的「祭」祖,更能深入人心,帶出「慎終追遠」的具體內涵。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
陳雪梅 |
願我國百姓,能多多尋求真理,就能明白只有敬拜神,才能讓我們脫離自私及愚昧的轄制. 發言日期:2012/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