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真愛聯盟 以團隊陪伴同性戀個案

香港國度復興報記者王麗媚報導

2012年03月21日

台灣國度復興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元月九日的講座「同性戀群體的佈道與牧養」,邀請到台灣「真愛聯盟」召集人、輔仁大學生命倫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齊明主講。齊明強調,牧者一定不可單獨介入和處理同性戀個案,須以團隊介入,以免跌倒。 是次講座由建道神學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維護家庭基金、明光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合辦。講座另一講員是建道神學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事工主任郭奕宏牧師。

 齊明指出,當牧者接觸同性戀者時,要先了解有同性戀傾向的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在想甚麼;過程中謹記一定不可單獨介入,須以團隊介入,因為教牧也是人,有可能在過程中跌倒,例如被對方吸引。郭奕宏牧師得悉一名傳道牧養一名同性戀者時,被對方熱烈追求,即使遷往其他城市生活後,仍避不開對方纏擾,承受極大壓力,最終放棄牧職。

 齊明指出,性的問題會令人的靈魂墮落得很嚴重,甚至連想法都會改變,是當事人也控制不到的,這是因為肉體與靈魂是一體的,肉體所作的事會直接影響靈魂。信徒當要面對性問題如同性戀、性成癮時,不要以為自己能獨力解決,所有真正得勝性問題的人,都是因為經歷到神在他們身上施行奇妙工作。所以,他認為,人需要學習跟面對同性戀困擾的人同行,陪伴他們,讓他們有機會經歷神。郭奕宏牧師亦認為,唯有神才能解開同性戀者的心結。  

 有豐富輔導經驗的郭奕宏牧師分享接觸同性戀者時須留意的地方。在他的輔導實務工作上,他發現所有與同性戀有關的個案,都曾在原生家庭、成長及人際關係上受傷,繼而步入同性戀;因此,他建議教會平日多些關注信徒的個人成長、情感、心理及情緒發展。  他又說,教會在接觸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時,應先了解他們在成長階段所面對的挫折,如同性戀傾向的形成、內心掙扎等等,而不是單去指摘他們犯罪。他指,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通常有強烈的罪疚感及羞恥感,令他們不願公開自己,他建議教會要敞開心胸,讓他們感到教會能接納他們,以致願意尋求教會幫助。因為同性戀者的個案處理較為複雜,他建議教會轉介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接受專業輔導,但必須先了解輔導員對於同性戀的立場如何。?  郭牧師指,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通常有自瀆習慣,不是為了解決性需要,而是解決內心痛苦,情況與賭博等成癮問題相似,因此,要幫助當事人追索出現性衝動前,他們在生活上遇到甚麼事情,而令他們情緒低落。?

 有參加者問及如何處理同性戀是否天生的問題,齊明認為不要花時間爭論此話題,因為連同性戀組織在這問題上也沒有答案。教會應否讓有同性戀傾向的人繼續事奉?郭牧師建議,最好幫助當事人自行發現到個人生命需要整頓,而願意退出事奉崗位;但若遇到不合作者,而又對整體教會產生負面影響時,教會可按本有的原則處理,暫停當事人的事奉。 同志教育滲入港台校園

 齊明指出,台灣的校園短短於10年內出現急劇變化,同志教育滲入當地校園的情況,比香港還要嚴重。台灣已立法規定所有大學及中小學必須推行「同志教育」,只有極少數的教會學校拒絕執行,而香港現時只有某些大學提供「同志教育」。他呼籲香港教會繼續防守校園。  「同志教育」包括向學生灌輸「多元性別」觀念,除了男或女的生理性別外,還把性別認同(個人認為自己是男還是女)、性別氣質(外表看似是男還是女)、性傾向(如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三個範疇混入性別的定義,提倡性別不只有男或女,還有許多個模樣,令人對性及個人性別產生更多疑惑及混亂。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傅丹梅指出,同志運動致力改變社會上的4個C,包括法院(court)、教會(church)、文化(culture)及教育(classroom),以推行同志運動。她提醒,即使由香港本地政府或社會福利機構提供的有關同性戀的資料及活動項目,都需要小心辦別。政府方面,有由公帑撥款的愛滋病信託基金、平機會或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所贊助的項目,過去曾製作網上電台節目向青少年提供鼓吹性開放的資訊,節目最後被腰斬;此類組織亦曾製作刊物向老師、社工介紹同志運動的意識型態。社福機構方面,香港現時有服務兒童及青少年的社福機構向學生、老師及社工派發小冊子,提倡同性戀是正常的,建議老師及社工毋須介入處理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而小冊子上列出的10間轉介機構全是同志組織,甚至連沒有提供輔導服務的同志組織也包括在內;她呼籲教育界及服務青少年的信徒要特別留意。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