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有社關意識但無行動
2011年06月01日
由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舉辦的「八十傳說如何牧養通識新一代的信徒研討會」已於五月二十七日假香港童軍中心舉行,了解新一代基督徒青年在關心社會事務及價值觀上的看法和態度,是次研討會邀請了熟悉青少年和互聯網發展的專家,探討有關八十、九十後的種種理解與誤解(傳說)。該會於同日舉辦「八十、九十後基督徒的社關及價值觀調查二○一一」發佈會,公佈該調查結果,由該會研究主任陳永浩博士(左圖)公佈及分析,有超過二百人出席,包括神學院院長、牧者及教師等。調查發現,八十、九十後基督徒關注現代社會意識,但只流於「有意識」而「無行動」,社會參與度較低,報告建議教會加強對外社關。
缺少激發行動的「臨界點」
至於八、九十後青年的社會參與及價值取向,調查將有關社會參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朋輩討論或網上分享;第二類是於建制內的參與,如撰文或諮詢等;第三類是以抗爭手段實行。
調查由受訪者自評進行,分數由0-7分作計算,0分最少參與,7分最多。結果發現八、九十後青年最多參與的是第一類社會參與(分別為3.123分及3.554分),最少的是第三類社會參與(分別為0.954分及1.100分)。調查反映八、九十後基督徒關注現代社會意識,但只流於「有意識」而「無行動」,社會參與度較低,傾向較多參與社會運動的青年只有半成,顯出他們對改變社會的「無力感」。調查亦顯示基督徒青年傾向關注較切身的事件,如物價飆升、言論自由等,而較少關注社會個別團體的事件,如當中分別有42.9%及49.2%受訪者認為籠屋及菜園村的社會議題與自己「完全無關」。
調查反映社會所理解的「八十後──積極社運的一撮」並不是總體受訪者的表現。另一方面,八、九十後關心社會,卻缺少一個激發他們的「臨界點」,讓他們有所行動。
調查又問到八十、九十後青年對教會的期許,結果發現超過九成青年認為傳統的教導和牧養工作是重要的,同時有近八成及六成青年認為「照顧弱勢群體」及「回應社會時事」是重要的,而有近一半及兩成受訪青年指教會整體對「社會行動」及「回應社會時事」有不足。此外,在「社會行動」一項上,「牧者不應參與」的比率較其他項目高(8.2%)。但主辦單位指這數據也可理解為有超過九成八、九十後基督徒不反對教牧參與社會行動。
另外,調查發現,影響基督徒青年價值觀的因素當中,以「家庭價值」、「目標與意義」、「情與愛」最為重要;相對之下較不重視名譽地位。調查亦顯示,多於八成的基督徒青年看重「學業成績」和「事業」,但著重「知識」、「智慧」的卻超於九成。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博士認為這可反映時下年輕人並非只求分數。
建議:教會要加強對外社關
調查總結指青年信徒仍擁護教會傳統工作,亦同時要求教會能更加回應社會。陳永浩建議教會要加強對外社關,可在講道、代禱中開始灌輸民主、人權、公義等,因為這些價值原是基督教的價值觀。另外指教牧應在回應社會行動中,以信仰回應社會議題,如在講道時提出一些對社會事件的信仰反省,以身作則,成為會眾的榜樣。
主辦單位又指今日教會青少年的民主意識漸強,重視言論自由,教會要留意由這而帶來講民主及批判性思考的新文化,且應增加彈性,讓年青一代也可經歷教會決策和事工,體現「全民皆祭司」的教導。
在討論環節,有與會者問及為何教會內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偏低,以及教會少有提及社關議題。與會的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回應指,他不認為教會內信徒的社會參與一定低於其大社會公眾,亦不認為外界有很多人參與社會行動,參與社運的只是小眾(minority)。他提及有台灣高雄聖光神學院的牧者指,該處有四份一的學生是由長老會轉來讀神學,當中原因除了是難以適應以台語上課外,長老會過於政治化也是主因。另外,梁家麟指他有一個學生最近參與北京守望教會活動,對他說感到困擾,因為第一個星期有二百多人上街(參與戶外崇拜),但一週後只餘三十多人,直至現時跌至十人以下。「他們面對一個重大的困擾就是教會如果參與社會行動,其實你不要以為會有很多人支持,事實上很多人星期日返教會只是為了聽一堂道……現在內部分化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故現在的問題是教會如何在社會行動、政治上擺位。若在屬靈、社關上都能盡善盡美當然最好,但問題是怎樣的社關是足夠的社關,怎樣的社會行動是足夠的社會行動。我先不談屬靈角度、聖經原則,甚至不談論我們這群建制的人如何看待這些事情。且看青年團契的青年是否真的很希望你跟他們說很多社會行動的東西。當然,如果我們認為應該要講,便不理他們是否喜歡都會跟他們說,但這只是不太尊重他們的家長制想法……」
當提及甚少八、九十後青年參與第三類社會參與時,宣道會北角堂社關事工科主任陳劍雲牧師質疑第三類社會參與對社會而言是否愈多愈好。他指出愈多人參與此類行動的同時,當中聚集的可能只是更多搗亂的人,而非想建設社會的人。至於基督徒在社會上的參與,他提出公民教育以及對社會的承擔程度,相對於社運是一個更好的指標去衡量青年是否關心社會,也是更值得在教會中鼓勵的。
陳又提及社會參與與靈性的關係,是基督教群體與其他群體參與社運的不同之處。他指出教會應在靈性追求及實踐上多下功夫,幫助信徒了解信仰對神、人的愛、謙卑、捨己等美德,如何得以實現在社運中。另外,陳亦建議教會應創造並提供空間予不同年代的人溝通、了解。
「八、九十後基督徒的社關及價值觀調查二○一一」於今年三月三日至四月十二日,以目標抽樣形式進行,共有四十六個團體參與(包括三十二間不同宗派的教會、七間學校及七個個人聯絡)。派出3851份問卷,收回3287份,成功回收率85.4%,有效問卷2985份。受訪群組當中74.5%為基督徒,25.5%為非基督徒;十至十九歲的受訪者佔26%,二十至廿九歲的則佔26%。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
靜得 |
”問題是怎樣的社關是足夠的社關,怎樣的社會行動是足夠的社會行動。”這才是現今教會在社會真正的平衡點。 發言日期:2011/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