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從諾貝爾獎看社會和平之道

2010年12月13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諾貝爾委員會將本年度和平獎頒予中國著名異見人士劉曉波,以表揚他長期以非暴力方式爭取人權。仍然繫獄的劉曉波,選擇了一段他早前在法院自辯時給妻子的情話愛語,託人在頒獎禮上宣讀。內地官方對事件顯得氣急敗壞;其實,即使在內地和海外的民間和民運圈中,對劉曉波獲獎亦有不同反應,認為他對政府過度寬厚,未能劃清界線,而一度致函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反對。

  一個獎項,多方詮釋,見怪不怪。但諾貝爾委員會表揚非暴力爭取人權,這一點對今時今日的中國內地社會,確有其重要意義。

  近年無論是勞資爭拗抑或遷拆發展,內地官民之間經常出現群體衝突,不時流血收場。即使原本只涉及三數人的醫療事故或交通意外,隨時都可以釀成數千群眾結集的警民衝突,背後是民眾對近年內地部分前線官員跋扈濫權的不滿,以及對制度的不信任。

  隨著社會與經濟繼續發展,利益張力與意見分歧實在無可避免;但要將矛盾納入和平解決之途,背後需要一份信任,一份對事實與公義的共同尊重;而不是敵我分明的你死我活,不是單顧一己存亡,以強大力量消滅對方於萌芽狀態。要消解恨,不能靠恨,也不能靠那種視矛盾為漁利機會的機心,唯有愛──到一地步,即使面對加害者,也要有陪他多走一里路的心懷和意志(太五38-48)。這一點,即使是信主的人,也不易做到。

  提到諾貝爾和平獎,不少信徒教牧都會記起一九六四年的得獎人馬丁路德金牧師、一九七九年的德蘭修女,以及一九八四年的杜圖大主教;其中杜圖亦有份提名劉曉波獲取諾貝爾和平獎。當年杜圖在南非反對種族隔離政策的長期努力,最終在九十年代得見成果,九三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再度由南非人獲得。論到兩位得獎人,在一般人心目中,黑人領袖曼德拉的光芒總蓋過白人政府領袖德克勒克,然而若不是雙方共同努力,在白人和眾黑人部族之間斡旋,南非能否脫離種族隔離政策,又不陷入內戰的泥淖,實屬未知之數。

  獎項是一份肯定,卻難言定必帶來改變。甚願有一天,當中國再有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獎項不止一人獨得。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