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江大惠:香港教會可從鄰舍借鏡

「從香港處境看亞洲宣教」

2010年11月16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九龍佑寧堂及《時代論壇》合辦之「從香港處境看亞洲宣教」講座已於十一月十二日假九龍佑寧堂舉行。聚會邀得前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亞洲宣教神學》編者江大惠及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助理聖品劉子睿牧師分享;超過二十人出席。

建構宣教神學須正視歷史

江大惠首先分析「亞洲」、「宣教」的概念。他指「亞洲」的概念出現於歐洲,而將幅員廣大的地方命名亞洲其實相當籠統。至於「宣教神學」的傳統概念,他指傳統上有「教會」、「差會」之分:教會做本地事工,差會則做海外事工。但從宣教角度來看,無論教會、差會都是上帝的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有「新的觀念出現」:「當教會認為其工作是『為上帝打工』,教會和差會的角色就更清晰──都是上帝的使命、上帝的宣教。」因此他認為無論海外、對內宣教「也不過是不同時代的概念,只在乎我們怎樣分析。兩者不須彼此排斥,只是由不同角度思考。」

他認為分析亞洲宣教神學需要回到歷史。他以敘利亞正教會為例,在千多年前有七十個家庭東往印度定居,他們自稱源於耶穌時代的安提阿教會,「如果我們只將眼光放在東南亞,就會忽略西亞、南亞的傳統;也很難說現在我們的亞洲宣教神學包括他們,因為兩者的概念迥異。」

他認為要建構宣教神學必須正視歷史和地理處境。「首先要處理自傳的問題。三自認為一個教會要『自立』、『自養』、『自傳』,自傳可以理解作由同一種族、膚色的人傳揚,但更深一層就是『傳自己而非別人的信息』,例如香港人賣港式奶茶而非美式快餐。」此外,自十八、十九世紀銀行制度、交通的進步,開始有「西向東、北向南、白人向有色人種」的傳教,「以致很多宣教工場與英美祖家的關係比鄰近教會、工場更親近,彼此鮮有經驗交流。」他鼓勵在香港處境的教會可從亞洲其他地區,例如曾受英國統治的緬甸借鏡。「又如說起香港處境宣教,就會提及馮禕文sinned against(被罪者)的概念。他讀英國文學出身,讀到莎士比亞、王爾德的作品,就在生活和經驗中得到啟發,可見要提出創新的宣教觀念並不困難。」

表達關愛比信條更重要

劉子睿則分享他從韓劇《快刀洪吉童》中對亞洲宣教神學的思考。「劇中主角洪吉童在歷史上真有其人,以劫富濟貧聞名,並成立了『活貧黨』對抗貪官污吏。雖然韓國歷史、地理位置與我們相距甚遠,但切膚之痛在於不公義的制度將人逼上梁山。」他進一步指出:「宣教的意思不只是叫人靈魂得救,而是傳給人好信息、帶給人豐盛的生命。我們作為基督徒,如何面對不公義的制度呢?會否對政治三緘其口?」他又指出愈來愈多亞裔、非洲人來到香港,「如果只向他們傳福音、要他們歸信(convert to),張力會很大。」

他提出與不同種族、國籍的人「創造一個可以溝通的空間」,又引用在屯門區一個橫額:「大同近了,上帝應當悔改」:「『大同』可能是作者對理想世界的理解,而作者可能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很霸道。如果『大同』真的能夠實現,上帝悔改又如何呢?跳出了教義上帝的框框,就如解放神學除了正信(orthodoxy)外還有正行(orthopraxis),若可表達對人的關愛,可能比信條更為重要。今年是利馬竇逝世四百週年,他來華『宣教』同時也開啟了精神交流的大門,我們應思考如何打開教會的門,讓人有機會自由討論信仰、生命價值。」

九龍佑寧堂主任牧師黃美鳳分享面對不同信仰、不同背景人士出席教會聚會的困難;亦有與會者質疑是次聚會傾向和諧社會的討論而沒有集中如何使人成為門徒。江大惠回應:「耶穌要門徒傳福音給萬民,其任務就是路四18-19,說明福音乃針對不同的人;而在太二十中,審判在乎的是有否服務弟兄中最小的一個。因此從宏觀的角度,這也算是福音。」劉子睿明言「教會不是某些人專利的俱樂部」,因此要不斷思考宣教的意義,以致不會自設樊籬:「既然大家都是神的兒女,雖然一道道牆不易打破,但『宣教』尚未成功,我們仍需很大努力。」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