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楊慶球:醫治是能力而非程序

「從神學反思心靈醫治」

2010年11月10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由拉法基金會主辦、以「走出心靈創傷的陰霾──經歷生命更新的醫治」為題的整全心靈醫治年會二○一○已於十一月八日舉行,上午聚會的主題為「從神學反思心靈醫治的關注及規範」研討會,邀得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教授兼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慶球主講,並由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廖炳堂、信義宗神學院院牧兼道風靈修研習中心協調主任陳國權牧師回應。聚會約有四十人出席。

基督教的人觀與醫治

在旺角浸信會堂主任鍾志廣牧師帶領禱告、詩歌分享後,楊慶球首先分析基督教的人觀。他認為,「我們的存在本身並不是實體,實體之所以是實體乃因為我們有上帝托住、統治,真正存在是存在於上帝與世界的相交(communion)。」在亞當犯罪、離開上帝以後,「仍然有『生物存在的位格』(biological person)讓人延續;但到了救贖的時候,就由biological person轉化提升成教會的位格(ecclesial person),以致我們重得一個新的身分。教會的位格是教會的身體,通過委身我們成為基督的身體,所以教會是以群體的形式存在。」「從這一點看醫治,早期教父引申出ekstasis的觀念,這是與人交往中顯出的,可譯作位格延展;hypostasis則是本位上的特質性,這可以譯成位格內涵。」他認為這不是精神分裂,但可延展出不同身分,與人相交。既然人在生命裡會不斷確立身分,由這身分確立主體,「因此位格延展和位格內涵分不開的。」他以牧者為例,「可能一個牧者初初在教會事奉,發現事奉人員不同心、又得不到執事信任,但他覺得自己為神作工不應有負面情緒。於是他作為牧者的身分繼續笑面迎人,但有可能將負面情況帶回家中,傷害與家人關係、傷害了作丈夫作父親的身分,以致位格內涵得不到肯定。」他認為當中需要的醫治就是「整全地處理」。

聖經中的醫治

他以約八2-11為例,「重點在於這個女人在行淫的時候被拿,她的person被扭曲了。……耶穌不定她的罪不是要顛覆律法,而是這個女人完全值得赦免。控訴她的人都走了,連耶穌都說不定她的罪,但她仍然沒有離開。沒有人知道她是否認識耶穌,但她留下來就是要處理自己的問題、豁出性命、面對上帝,她是付足代價的,因此耶穌也說不定她的罪以重建她的生命。」另一例子是患血漏的女人,「她的病令她不能面對人。在這長期病患中,她憑信心在人群摸耶穌的衣服。這個觸摸就與耶穌建立了關係,耶穌也要重建她的生命,叫她出來承認她與主的相交、對主的信任。」他指出:「耶穌很多時都在場,就像母親看著孩子發燒,恨不得發燒的是自己一樣。耶穌在我們受苦時,與我們一同受苦。」他認為聖經中的醫治主要是「心靈的健康」,因此醫治的意思是「耶穌用神聖大能處理人的痛苦」。他強調醫治是救贖的副產品,「救贖帶來的是力量而不是直接的效果」,以致人可以回應因為罪或其他原因引致的創傷。

至於在神聖醫治的事工中,他認為要留意醫治是否早期教會的常規。「這是上帝福音的大能,有神蹟代表的是上帝國的來臨、與黑暗勢力接觸,不過當道宣講出去以後,其話語才成為改變人的決定因素。」既然醫治是偶然的,醫治本身來自上帝的能力而非程序。

牧養和輔導的關係與實踐

廖炳堂從實踐的角度回應:一、他認為牧養與輔導確實有重疊之處,「可能有弟兄姊妹想分享,輔導他們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的焦點何在?」他指出牧養靈命和心理輔導其實是有所不同的,「牧養靈命的焦點在於弟兄姊妹與神的關係,而非只解決他們的問題。」二、神學對基督徒輔導員有何幫助,要留意的是「神學、輔導技巧、心理學等的科目整合需時,這種整合的趨勢發展了大約十年,仍待發展。」另外,他認為亦須要留意基督徒輔導員個人對spiritual practice的理解有所不同,輔導員需要事先說明。三、靈恩運動的內在醫治在神學上有何要留意的地方。「做內在醫治的由不同的人做不同的版本……問題就在於這種普遍的現象中沒有神學監管。我們關注的是有否一個相關神學的討論平台。」

陳國權從「生命的分崩離析」說到「生命的更新變化」:「心理、生理出問題是人生普遍的現象,當中的危機從幾方面表達,例如失去方向、身分等,面對著種種危機上帝對我們說話,再賦予人意義和價值。」他認為當人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後,才能找回熱情、價值、真我,「因此病患不是偶然,且不能獨立地存於世界。」他指出,既然上帝在生命的分崩離析中有復活的盼望,才有心靈醫治的意義。

有與會者認為牧者接受的神學訓練與弟兄姊妹的需要似乎存在鴻溝,他們要求的是實效,反而輔導似乎帶來更快的幫助。廖炳堂回應,牧者可以更看重個人牧養關注,現時特別中型以上的教會存在的困擾是「沒有人知道一個弟兄姊妹信主多年以來的起伏掙扎」。他分析,因為現時教會較為著重人數增長等的整體,未必能配合弟兄姊妹的個別需要,因此他鼓勵牧者「防患於未然」,並「要對所學的道有信心,甚至對於生活課題有神學反省」,以致神學更加「落地」。楊慶球亦認為牧者可於講道中有所分享,未必需要到「出事」的時候才有所關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靜得

1.我非常贊同"陳國權從「生命的分崩離析」說到「生命的更新變化」:「心理、生理出問題是人生普遍的現象,當中的危機從幾方面表達,例如失去方向、身分等,面對著種種危機上帝對我們說話,再賦予人意義和價值。」他認為當人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後,才能找回熱情、價值、真我,「因此病患不是偶然,且不能獨立地存於世界。」他指出,既然上帝在生命的分崩離析中有復活的盼望,才有心靈醫治的意義。"所說 的。
2.現時特別中型以上的教會存在的困擾是「沒有人知道一個弟兄姊妹信主多年以來的起伏掙扎」。他分析,因為現時教會較為著重人數增長等的整體,未必能配合弟兄姊妹的個別需要,因此他鼓勵牧者「防患於未然」,並「要對所學的道有信心,甚至對於生活課題有神學反省」,以致神學更加「落地」。楊慶球亦認為牧者可於講道中有所分享,未必需要到「出事」的時候才有所關注。阿們!阿們!! 給我的幫助很大,謝謝謝!





發言日期:2010/11/10